「一切如你離開時」





路由藝術 台北很榮幸呈獻聯展「一切如你離開時」,匯聚艾佛雷多和伊莎貝爾.阿奎禮贊、席安・弗拉喬內、羅娜・龐迪克、勞倫.普羅沃斯特、林天苗及蘿斯.薇莉等國際知名藝術家的精彩作品。本次展覽透過雕塑及紙上創作,深入探討記憶、身份與個人歷史如何轉化為具象的物質形式。每位藝術家的作品皆圍繞記憶展開——無論是透過懷舊、回憶或重新想像——將日常物件、影像與個人經驗轉化為藝術創作,讓我們思考記憶不僅是一種心理建構,更是一種能被具象化、改變與重新詮釋的存在。
在展覽「一切如你離開時」中,每位藝術家都將記憶作為材料或指導概念進行創作。通過各種手法——無論是繪畫、纏線、雕塑還是拼貼——他們將個人歷史、文化符號甚至平凡物品轉化為藝術作品,挑戰我們對記憶的認知,並邀請我們重新思考文化記憶在塑造身份與社會中的角色。最終,這這場展覽將記憶視為一個不斷轉變與重塑的動態過程,而非靜止的回憶,它將過去與現在相連結,並在交織中彼此改寫。
藝術家簡介
蘿斯・薇莉 ROSE WYLIE
蘿斯.薇莉 1934 年出生於英國肯特郡(Kent),1981年自皇家藝術學院取得 MA 學位,現定居於肯特郡。蘿斯慣於在未經過打底處理的大型畫布上,以她一貫的鬆散結構,自動性技法風格作畫。在題材上,她取材自許多不同的領域:從藝術史、戲劇和漫畫,到日常生活的觀察、新聞事件和名人軼事等。
畫中的角色和情節往往是藝術家本身過濾後的記憶,輔以短短的文本,結合成一幅幅猶如拼貼的視覺日記。蘿斯的創作體現藝術家本身的自信和能量,提供觀者另一個觀點看待我們的世界和文化記憶。
林天苗於1961年出生於中國太原,目前居住並工作於北京。曾在中國、歐洲及美國舉行個展,包括2018年上海外灘美術館(Rockbund Museum)的展覽「體・統」、2015年溫州昊美術館(How Art Museum)的展覽「1.62M:林天苗」以及2013年紐約亞洲協會博物館(Asia Society Museum)的展覽「Bound Unbound」。她的作品參與了紐約所羅門・古根漢博物館(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的「1989年後的中國藝術:世界劇場」展覽,該展覽巡展至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Guggenheim Bilbao)。也參加過多個國際雙年展,包括1997年的伊斯坦布爾雙年展、2002年的上海雙年展及愛爾蘭雙年展、 2002年與2004年兩屆的光州雙年展,並於2016年參與了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林天苗的作品被多家美術館收藏,包括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Brooklyn Museum)、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澳大利亞國立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ustralia) 、舊金山現代美術館(SFMOMA)、香港M+博物館及新加坡美術館。
林天苗 LIN TIANMIAO
艾佛雷多和伊莎貝爾.阿奎禮贊
ALFREDO & ISABEL AQUILIZAN
艾佛雷多.阿奎禮贊(1962年生)是位涉足廣泛的藝術家,包括水彩、油畫、雕塑、複合媒材、物件組合及裝置計畫。他的作品汲取了濃厚的故鄉回憶,這些回憶被視爲一種回溯過往的過程,紀念過去人事物歷史的細節和物件。藉著這樣的創作方法,他結合了自己與眾人,並建立起相互連結的關係。在收集信件、國內的物品、便利貼、嬰兒毛衣、牙刷、毯子,和年輕人身分證照片的過程中,他重建了互動藝術的生態、對差異的批判、整合溝通的可能性。
伊莎貝爾.阿奎禮贊(1965年生)身兼教師、表演藝術家、導演及演員。她熱衷於探索表演過程中與內在協作的可能性,帶領著她和丈夫創作跨越媒材和距離的裝置作品。身為五個孩子的母親,她將家庭的元素融入裝置藝術,重新詮釋家庭或棲居地的概念,以管理家務、育兒、照護和記憶的蒐集為基礎,賦予作品獨特的生命力。
羅娜・龐迪克1952年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畢業於耶魯大學藝術學院,並於1977年獲得藝術碩士學位(MFA)。目前在紐約市居住並工作。
自1984年以來,龐迪克的作品被全球超過52家美術館及藝廊收藏並舉辦個展,其中包括:義大利博洛尼亞的博洛尼亞現代美術館(Galleria d’Arte Moderna Bologna)、荷蘭格羅寧根的格羅寧根美術館(Groninger Museum)、奧地利薩爾茨堡的薩爾茨堡現代美術管(Museum der Moderne Salzburg)、美國辛辛那提美術館(Cincinnati Art Museum)、麻薩諸塞州伍斯特的伍斯特美術館(Worcester Art Museum)、麻薩諸塞州林肯的德科爾多瓦雕塑公園與博物館(DeCordova Sculpture Park and Museum)、密西根州布盧姆菲爾德山的克蘭布魯克美術館(Cranbrook Art Museum)、以色列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館(Israel Museum)以及奧地利維也納的上貝爾維第宮(Upper Belvedere)等。
羅娜・龐迪克
RONA PONDICK
勞倫.普羅沃斯特 LAURE PROUVOST
勞倫.普羅沃斯特於1978年出生於法國里爾,目前定居布魯塞爾。她於2002年畢業於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獲得學士學位,並曾於倫敦金匠學院攻讀碩士學位。普羅沃斯特於2011年獲得馬克斯馬拉女性藝術獎(MaxMara Art Prize for Women),並於2013年榮獲特納獎(Turner Prize)。
普羅沃斯特以其華麗、沉浸式的影像作品與混合媒材裝置聞名。 她擅長打破線性敘事結構,挑戰文字、圖像與意義之間的既定聯想。她曾表示,她的作品中「虛構與現實往往交織在一起」。她的作品充滿吸引力且富有衝擊力,裝置作品中包含各種意象,如拾得物、雕塑、繪畫、素描、家具、標誌和建築組件,形成一個多層次的視覺世界。
普羅沃斯特的作品要求觀眾主動參與。她透過直接與觀眾對話,將其引入一個充滿創造力且不受束縛的想像世界,讓觀者親身體驗她的藝術視野。
席安・弗拉喬內(1952年生)是位跨領域藝術家,過去四十年來,她的創作跨越了抽象繪畫與雕塑的界限,將物件與影像融入以過程導向的藝術作品。實驗精神深植於弗拉喬內的藝術中,並致力於突破形式與媒介的界限,使她成為當代藝術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弗拉喬內的職業生涯獲得了許多殊榮,包括各類獎項、獎助金與駐村計畫。包括Art Omi 駐村計畫、米爾頓與莎莉·艾弗里藝術獎助金(Milton and Sally Avery Arts Fellowship),以及加州藝術委員會的「藝術家駐機構計畫」(Artist-in-Institution Grant)。此外,她也曾參與瓊·米謝爾基金會(Joan Mitchell Foundation)的「傳承計畫」(Legacy Project),並在義大利參加多項國際駐村計畫,包括蒙納斯特拉切的Studio dei Nipoti 藝術家駐村計畫和斯波萊托的Spoleto Study Abroad計畫。
席安・弗拉喬內CIANNAE FRAGI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