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闕巧涵首次赴美駐村!

 
 

1989年生的台灣藝術家闕巧涵,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並在德國漢堡美術學院(HFBK Hamburg)取得美術碩士學位。從台灣移居到德國,激發了她探索新敘事的靈感,將自己的文化背景與個人歷史交織在一起。她的作品深入探討了人際互動的複雜性、社會壓力,以及慾望與克制之間的心理張力,呈現出既具挑戰性又天真無邪的形象。

目前,闕巧涵正在總督島(Governors Island)進行駐村計畫。她加入了台灣美國藝術協會(TAAC),並將在紐約度過一個月的時間。

闕巧涵的作品將在聯展「即刻,無須等待——台灣當代繪畫六人展」中展出,將於9月6日星期五晚間在路由藝術 紐約開幕,展覽由長期研究台灣藝術史的策展人張晴文策劃,聚焦受網路深遠影響的一代藝術家,在數位媒體滲透生活與視覺藝術的時代,於創新與傳統交匯處創作。



「即刻,無須等待——台灣當代繪畫六人展」
王冠蓁、李秉璈、傅寧、盧冠宏、蕭其珩、闕巧涵

地點:路由藝術 紐約
開幕:2024年9月6日星期五 下午6點至8點
展期:2024年9月7日 – 10月31日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上午11點至下午6點

彼得.辛莫曼作品 典藏於金車文教基金會

 
 

德國藝術家彼得.辛莫曼(Peter Zimmermann)創作了豐富多樣的作品。他的《書籍封面》系列畫作關注於以環氧樹脂為材料,進而再現地圖書冊、藝術書籍等書封。通過探討文本與圖像之間的關係,辛莫曼闡釋了他的觀點,並探討我們對物體「感知」與「呈現」之間的差距。

彼得的抽象畫作靈感來自收集的照片或紀實影像。名為《Spiga》的作品起源於科隆郊外的一片森林,這是藝術家所經常造訪的處所。該片百年樹林質樸且自然的樣貌激發了這幅畫作的創作靈感。

辛莫曼的母親是德國人,父親是意大利人。在父親早逝後,藝術家與義大利文化和語言建立了深厚的聯繫。「La Spiga」是意大利語中的「麥穗」。他的創作初衷源自聖經中一個關於珍惜祝福的寓言,這與科隆森林中古樹根的循環生長相呼應。

闕巧涵個展〈花式跳水〉於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正式開幕!

長期旅居德國漢堡的台灣藝術家闕巧涵,十年來致力於繪畫創作,其作品探討了人類內外在關係的複雜性,個人的不安全感、賦權抑或吸引力等心理因素,描繪了人性的慾望和狂放,反抗著文明的制約,讓作品同時帶有侵略性和天真無辜的意象。她的創作反映出成長於台灣的生活與文化背景,以及西方藝術史的深遠影響;也傳達她在歐洲生活和工作的經驗,特別是作為一位亞洲女性在西方視角。

巧涵在本次的系列展作揭示了繪畫和人類最原始記憶——生存的危險與困難——之間的緊密聯繫,與本能驅策下瘋狂與狂歡共融的人物狀態,顯現身體流轉的無度動態和亟具衝擊、魅力與危險性的視覺語言。

敬請期待藝術家為我們呈現的精彩作品。


| 地點:金車文藝中心 臺北承德館(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131號)
| 展覽日期:2024年7月6日-9月1日

安娜・特蕾莎・巴博扎和阿拉姆娜・孔蒂諾參與展覽《母親地球》

展覽於 2024 年 6 月 13 日、20 日、27 日及 7 月 11 日在華盛頓特區的美國文化外交中心(Meridian Center for Cultural Diplomacy)展出。

本展覽由維吉尼亞.肖爾(Virginia Shore)和莎拉.唐吉(Sarah Tanguy)策展,共展出 18 位女性藝術家的 30 多件藝術作品,展現了藝術家們在塑造氣候敘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氣候危機不再是一個遙遠的威脅;它是一個需要我們立即關注的嚴峻現實。我們的星球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化,包括全球氣溫和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事件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在這個危機巨大到令人不知所措的時代,藝術提供了一種方式來處理和引導我們的情感,從而產生一種掌控感和力量感。」——肖爾和唐吉分享道。

透過藝術表達面對不安的真相,策展人和《母親地球》的藝術家們為與環境建立更深層次的聯繫、提升保護自然世界的緊迫感以及整合可持續未來的願景奠定了基礎。

國際雕塑中心授予佩塔・科因 2024 年當代雕塑終身成就獎

國際雕塑中心於 2024 年 1 月 18 日於紐約市的卓越之夜上,榮譽頒發 2024 年當代雕塑終身成就獎給佩塔・科因 (Petah Coyne)和梅爾 · 愛德華茲 (Melvin Edwards)。 

  成立於 1960 年,國際雕塑中心透過多項計畫及組成多元的成員,不斷推動雕塑創作。這項殊榮主要表揚對雕塑創作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雕塑家。 

丹麥藝術家卡斯帕爾・波恩於哥本哈根尼古拉藝術中心展出群展「藝術家的哥本哈根」

群展「藝術家的哥本哈根」旨在歡慶哥本哈根成為 2023 年世界建築之都,透過展示知名及新銳藝術家的作品,聚焦於以多媒體、多媒材的方式,呈現哥本哈根景觀。透過藝術家的眼睛體驗這座城市,展出作品提供反思的空間,以及對城市中已知和未知地點的體驗。 

闕巧涵於羅馬尼亞文化學院展出中

本次展出的淵源來自 2023 年夏季,闕巧涵於路由藝術 紐約的首次個展「親密遊戲」(Intimate Play)。闕巧涵以動物和難以預測的型態描繪人體形象,以獨特的筆觸挑戰女性身體和性別規範的限制,喚起從父權中解放的感覺。展覽中的畫作與筆觸,深深吸引了策展人愛達 · 比安卡 · 巴拉馬奇(Aida Bianca Balamaci)的目光。在策展人的熱情與積極邀請之下,才能促成這次的群展。  
 
本次群展於 3 月 8 日國際婦女節當日開幕,涵蓋7位國際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包括路由藝術的藝術家闕巧涵,還有安吉拉 · 奇納(Angela China)、霍爾滕西亞 · 米 · 卡欽(Hortensia Mi Kachin)、安娜 · 瑪麗亞 · 莫拉爾(Ana Maria Morar)、瑪麗亞娜 · 克羅邁爾(Mariana Cromeyer)、艾卡特琳娜 · 薩夫切恩科(Ekatherina Savtchenko)和娜娜 · 阿菲亞(Nana Afya)。她們以獨特的聲音在兼具包容和權力的藝術對話中,跨越國籍與文化,討論當今女性意識、母性和創造力的現狀。

 

GODDESSES, AMAZONS, & MOTHERS

|地點: Brâncuşi Gallery (200 East 38th Street, New York, NY 10016)
|時間: 2024.03.08 - 2024.04.12

法蘭西斯卡.芬納特於印尼國家美術館展出

群展「PASCAMASA」為印尼當地重要策展人所策劃之當代印尼藝術展覽,主要挑選 12 位深耕印尼的當代藝術家們,呈獻主題反映「後」時代議題影響之下,文化論述的近期發展。法蘭西斯卡期望透過雕塑與裝置藝術作品進行全球生態的內省,並提倡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其作品獲印尼當地知名報紙《羅盤報》大篇幅報導。

紐約藝術家羅娜.龐迪克經典作品 納入美國著名藝術機構群典藏

〈麝鼠〉 “Muskrat” ( 2002 - 05 ) 納入「芝加哥藝術學院」(”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芝加哥,伊利諾伊州) 典藏。

〈送牛奶的人〉“Milkman” ( 1989 ) 與〈酸糖球〉Sourballs  ( 1995 ) 兩件作品進駐「麥克奈美術館」(”Mc Nay Art Museum”,聖安東尼奧,德州) 典藏。

〈紅色盤子 21〉”Red Platter (21)” ( 1994 ) ,〈嘴 66〉”Mouth #66” ( 1996 ) 收入「納榭雕塑中心」(”Nasher Sculpture Center”,達拉斯,德州) 館藏。

佩塔.科因於美國女性藝術博物館展出

美國國家女性藝術博物館(NMWA)在閉館兩年後重新開幕,首展「無限可能」展出佩塔.科因在內共十三位藝術家的雕塑,旨在慶祝女性藝術家們不斷再定義的當代雕塑,由 20 世紀中發展至今的規模和多元物質性。 科因展出以莒哈絲為靈感的新作:〈無題#1458〉 (如圖)與博物館典藏。 

閱讀訪談全文於《Cultured Magazine》https://www.culturedmag.com/article/2023/10/23/female-sculpture-national-womens-museum

更多資訊請見「無限可能」(THE SKY'S THE LIMIT)展覽官網:https://nmwa.org/exhibitions/the-skys-the-limit/

安娜.特蕾莎.巴博札於智利織品雙年展展出

安娜.特蕾莎.巴博札/ANA TERESA BARBOZA AND RAFAEL FREYRE,5 種來自蘭巴耶克區的植物染料|5 TINTES VEGETALES DE LAMBAYEQUE (5 VEGETABLE DYES FROM LAMBAYEQUE) , (2017);LOOM WOVEN TAPESTRY EMBROIDERED WITH SHEEP'S WOOL DYED WITH NATURAL PIGMENTS,180 X 280 X 250 Cm;70 7/8 X 110 1/4 X 98 7/16 INCHES

秘魯藝術家 安娜.特蕾莎.巴博札甫於智利聖地牙哥舉辦的紡織藝術雙年展中,展出她和伴侶拉斐爾.弗里爾共同創作的織品。展作〈5 種來自蘭巴耶克區的植物染料 〉由棉線與羊毛線編織成掛毯, 探索秘魯北部沿岸地區中自然環境與文明的交織疊合。 

丹麥藝術家卡斯帕爾.波恩受邀為丹麥議會創作

2023 年 10 月,丹麥議會發表卡斯帕爾.波恩的創作《慶祝丹麥加入錯綜複雜的歐洲共同體50周年》(In Celebration of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Denmark's Entry into the Labyrinthine European Communities)。 作品結合城市、市場、軍事行動、條約、海報、政治場景等圖像,和由波恩邀請六位不同國籍藝術家的創作。 波恩在演說中表示,該作品反映歐盟成長中引發的新合作、新問題、新解決方案和新認同危機;提問「我們真的有一個共同體嗎?」並旨在捕捉拼貼般的流動性,強調在多樣性中合作的重要性。 

埃爾南德和孔蒂諾於德國萊比錫機構展出

圖片為 HALLE 14 當代藝術中心所有|BÜRO FÜR FOTOGRAFIE, LEIPZIG 2023

德國萊比錫 HALLE 14 當代藝術中心的聯展「全貌」(Das Grosse Tableau/ The Big Picture),探討了知識、視覺、藝術和科學之間的聯繫,強調觀看如何引導認知,以及地圖等工具如何幫助抽象資訊具象化。古巴藝術雙人組 艾利克斯・埃爾南德 和 阿拉姆娜・孔蒂諾 展精密裁切的紙雕乍見冷凝,實由研究演繹的美學形式,涉及龐雜的跨學科調研田野;藉由受統計數據啟發的抽象景觀,探索藝術是否能夠為交織的人類經驗提供更深入的理解。 

羅娜.龐迪克 於弗里德里克梅雅雕塑公園展出

2023 年 10 月,位於美國密西根州的雕塑公園揭幕其聯展「森之夢:當代樹木雕塑」,展出包括路易斯.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等共十五位藝術家「受樹木啟發」的當代雕塑。紐約雕塑家羅娜.龐迪克參展的兩件樹木作品〈福建茶〉( 2003 )、〈雙杜鵑〉( 2006 - 07 ),在銅鑄的精巧樹枝上,果實或枝梢分別被替換為迷你的藝術家微型翻模頭顱與手,組成原始而令人不安的混種生物,追溯了藝術家對身體和心靈轉化的持續探索。


紐約雕塑家佩塔・科因的玻璃雕塑正於波蘭機構展示中

佩塔・科因(Petah Coyne)的三件玻璃作品,目前正於波蘭索波特的 State Gallery of Art 展出,聯展「Glasstress Sopot: Unveiled Realities」展期至 2023 年 10 月 22 日。三件展作均曾於 2015 年在威尼斯雙年展的衛星展中展出,以手工玻璃花及鐘罩製作,向不同時空地域上、具備文學和政治影響力的女性:凱薩琳大帝、慈禧太后、艾蓮納.費倫德(Elena Ferrante)致意。 

紐約雕塑家羅娜・龐迪克的雕塑作品〈傾斜的黃〉8月於德州布蘭頓美術館展出

羅娜.龐迪克/Rona pondick,傾斜的黃 “Tilted Yellow”,2014-2018,著色樹酯與壓克力 ( PIGMENTED RESIN AND ACRYLIC ),20.3 X 56.2 X 56.2 CM;8 X 22 1/8 X 22 1/8 INCHES

紐約雕塑家羅娜・龐迪克(Rona Pondick)的雕塑作品 “Tilted Yellow” 正於德州奧斯汀的布蘭頓美術館展示中,展覽展出美術館當代最新的收藏,同時包括 霍莉.庫利斯(Holly Coulis),茱莉亞.維赫特爾(Julia Wachtel),英格麗.卡萊姆(Ingrid Calame)等藝術家的作品,展期至 2023 年 8 月 27 日。 
 
藝術家於 2013 年起從不銹鋼轉向新媒材—樹脂、壓克力、環氧樹脂模塑料,“Tilted Yellow” ( 2014 - 2018 ) 即為龐迪克首次使用這些媒材的作品之一。 
 
透過融合手工模造、雕刻、鑄造和 3D 列印掃描技術,這尊藝術家的頭顱雕塑擁有細緻的皮膚肌理,緊閉雙眼,以微妙的角度傾斜依靠底座;在透明與不透明間,質地隱約透光,顯示出與此前媒材不同的流動性。介於沈睡、冥想或思考中的頭顱翻模,既是對「自己的身體」的描摹,也是對當前的深思、分身的變形視野,標記藝術家不斷超越的決心。 

荷蘭藝術家基斯.古祖瓦德 (Kees Goudzwaard) 今夏駐村愛爾蘭

荷蘭藝術家基斯.古祖瓦德(Kees Goudzwaard)正於愛爾蘭駐村中。

這幾個月 Kees 待在距離漁村格蘭多爾(Glandore)約兩英里、遺世獨立的石造屋舍中生活、創作,被廣袤起伏的曠野,壯闊的大西洋和遠處的島嶼環繞。 
 
Kees 參與的是約瑟夫與安妮.亞伯斯基金會(The Josef and Anni Albers Foundation )的愛爾蘭駐村計畫。該基金會致力通過展覽、出版物、教育和外展等方式,延續這對藝術史上極具影響力的伴侶:安妮和約瑟夫.阿爾伯斯的藝術視野和價值觀。 安妮·亞伯斯(Anni Albers, 1899 - 1994)公認是20世紀最具開創性的織品藝術家之一,為傳統工藝注入現代主義概念;約瑟夫.阿爾伯斯(Josef Albers, 1888 - 1976)則以其抽象繪畫以及色彩研究,影響了極簡主義 、色域繪畫、抽象繪畫,曾任職美國黑山學院和耶魯大學,為後世留下珍貴的美學與思想遺產,並持續透過基金會造福藝術家群體。 

(圖片來源:藝術家本人)

秘魯藝術家 安娜.特蕾莎.巴博扎 將於九月參與 BAT 藝術織品雙年展

BAT 藝術織品雙年展(La Bienal de Arte Textil),即將於9月於智利舉辦的,透過展出拉丁美洲藝術家的作品,慶祝傳統織品的當代詮釋,並為這種藝術語言帶來嶄新的對話。  

 秘魯藝術家 安娜.特蕾莎.巴博扎Ana Teresa Barboza)曾數度於路由藝術台北的個展、聯展中展出,也將於參與這個藝術盛事,展出獨樹一幟的複合媒材掛毯、編織和刺繡作品,揭露人與生態網絡的深層關係。 

秘魯藝術家安娜.特蕾莎.巴博扎參與聯展「空間詩學」

圖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

秘魯藝術家安娜.特蕾莎.巴博扎近期獲邀參與由策展人、藝術史學家聖地亞哥.馬丁內斯所策劃的聯展「空間詩學」。該展覽邀集五位當代藝術家,透過其創作實踐,呈現當代藝術對於空間與雕塑性的多樣探討,自 3 月 7 日至 4 月 15 日於西班牙桑坦德市阿雷納萊斯文化中心展出。巴博扎長期以來結合祕魯當地原住民傳統編織方式,以當代藝術的手法探討人類與環境自然的關係。本展作品延續此一創作脈絡,透過啟發自當地自然環境的元素,創作出深具環境意涵與溫暖詩意的編織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