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娜・龐迪克參展紐約大學格雷美術館展覽

即將於4 月 1 日開幕的展覽 「匿名者是位女性:首 25 年」(Anonymous Was A Woman: The First 25 Years)旨在致敬該同名獎助計畫,該計畫長年支持美國中生代女性藝術家。

此次展覽回顧過去四分之一世紀的藝術成就,匯集1996至2020年間歷屆獲獎者的精選作品,並梳理當代藝術實踐的發展軌跡。展覽探討身份與社群的構建、女性藝術家的社會處境、工藝價值的演變、裝置與時間媒介的發展,以及匿名性的多重意涵,全面呈現近二十五年來藝術語境的變遷。

本次展覽中,羅娜.龐迪克(Rona Pondick)的作品將亮相。她以自身身體為模型,運用各種材質創作「自畫像」,例如作品〈洋紅色在黃色中游泳〉以色彩鮮明的鑄造樹脂呈現,既帶有強烈的個人特質,又展現匿名性的視覺張力。

「匿名者是位女性:首 25 年」
|展期:2025 年 4 月 1 日至 7 月 19 日
|地點:紐約大學格雷美術館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上午11點至下午6點

 

羅娜・龐迪克,〈洋紅色在黃色中游泳〉(細節),2015–17
著色樹脂與壓克力,14 × 17 × 17 in|35.6 x 43.2 x 43.2 cm
私人收藏,波士頓。藝術家與波士頓 Steven Zevitas 畫廊提供

 

希瑞.克蘭斯魯德於羅馬丹麥學院駐村

我們很興奮地與大家分享希瑞.克蘭斯魯德(Siri Kollandsrud)的最新消息——她榮獲了羅馬丹麥學院的駐村機會!在駐村期間,她嘗試探索全新的創作方向,使用回收的紙箱與傳統畫布作為繪畫載體,展現出截然不同的創作可能性。

挪威藝術家克蘭斯魯德目前居住在丹麥,她的創作圍繞於偶然性與深思間所遺留下的痕跡。她的繪畫風格可被形容為一種「受控下的偶然」,使觀者能感受其充滿詩意的視覺美學。藝術家並非預先製作草圖、作品的最終樣貌也尚未在腦中成形,而是在她與畫作並行成長之下,使得這幅畫作有了呼吸、有了生命,成為集結一連串偶然的精髓,最終在過程中找到她的藝術表達。

 
 

索迪絲.阿德丹斯多堤作品被典藏於雷克雅維克美術館

我們很開心地宣布此消息——索迪絲.阿德丹斯多堤(Thordis Adalsteinsdottir)作品〈接龍〉被典藏於冰島雷克雅維克美術館。

藝術家索迪絲.阿德丹斯多堤出生於冰島雷克雅維克,目前在雷克雅未克與法國雷恩之間往返生活。她的創作受後普普藝術、極簡主義和表現主義影響,以細緻的橫向筆觸和扁平構圖為特色,創造出平面、夢幻且荒謬疏離的作品,融合童趣,深入探討嚴肅的存在主義。

 

〈接龍〉,2023壓克力和閃光漆於畫布,39 3/8 x 39 3/8 in | 100 x 100 cm

 

艾佛雷多及伊莎貝爾.阿奎禮贊的作品現正展出於臺南市美術館展覽

菲律賓藝術家夫妻艾佛雷多及伊莎貝爾.阿奎禮贊,他們的創作活動根源自於家庭生活,並與他們移民至澳洲的自身經驗息息相關,多年來,他們一直在探索「家」的意義和「歸屬感」,同時透過社區參與的方式與移民或移工合作,廣泛地去尋找和定義「身分」的概念。他們藉由抽象和象徵性的材料來探討關於移民、移工、身分認同與旅程的艱辛、流離失所、感知缺席、集體記憶等議題,這些創作中充滿了日常生活的隱喻。​

大型裝置作品〈末日班機〉由數百雙色彩繽紛的橡膠拖鞋組成,這些拖鞋來自世界各地的移工,經過巧妙排列後組成了一對象徵性的翅膀。這對翅膀不僅象徵移工們對於在異國追求更好生活的渴望,也提醒觀者,每一雙拖鞋背後都承載著一個人、一個家庭的故事,以及他們為實現美好生活所付出的代價。作品〈地址:另一個國家計畫〉講述一件菲律賓離鄉工作者都經歷到的故事,「Ballikbayan」是一個 62 x 62 x 62 公分的箱子,菲律賓人遷移到海外時都使用這個固定尺寸的紙箱裝所需用品,而後海運離家。

「SUNDAY:臺灣當代移工藝術」
| 展期:2024年12月19日至2025年4月13日
|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
|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10點至下午6點;週六延長至晚上9點

安娜・特蕾莎・巴博扎現正展出於利馬美術館

安娜・特蕾莎・巴博扎(Ana Teresa Barboza)的個展「凝視地平線以維持平衡」目前正在利馬美術館展出。

巴博扎的裝置藝術再現了秘魯北部洛比托斯海灘的環境,該地冷秘魯洋流與暖赤道洋流交會,孕育了全球最具生物多樣性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這片沙漠森林依賴氣候振盪來維持其週期性的雨季與旱季,而全球暖化加劇了這些變化,顯著改變了當地景觀。自最近一次厄爾尼諾現象以來,森林、海浪與沙灘每天都在劇烈變化,留下了自然力量作用的明顯痕跡。

在「凝視地平線以維持平衡」中,巴博扎以具有生命力的材料編織出一幅象徵平衡的織體,展現人類通過雙手改造環境的能力。她的作品引導我們反思放慢腳步的重要性,並呼籲重建與自然系統和諧共存的關係,強調我們與這些系統之間的深層連結。

「凝視地平線以維持平衡」
| 展期:2024年12月1日至2025年3月
| 地點:利馬美術館(Lima Art Museum, MALI)
|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10點30分至下午6點;週六上午10點30分至下午5點

「凝視地平線以維持平衡」展覽實景

伊莎貝爾和艾佛雷多.阿奎禮贊在雅典耀大學美術館展出中

伊莎貝爾和艾佛雷多.阿奎禮贊(Isabel and Alfredo Aquilizan)的展覽「歸屬計畫:從他方至此」現正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雅典耀大學美術館展出。「異鄉中的熟悉」是此展覽系列的第二部分,在本月回歸開幕。

在「異鄉中的熟悉」中,阿奎禮贊夫妻的藝術實踐與他們的移民經歷交織相融,他們運用既熟悉又陌生的物件作為創作媒材,這些物件自身即為符號,承載著記憶與情感。

時隔十八年,這對藝術家他們回到了家鄉菲律賓,帶來一系列包裹物件,呈現在裝置作品〈無須申報〉(2024)中,這些物件被擺放於藍色塑膠托盤之上。大部分是他們多年來蒐集的個人物品,彷彿漂浮於大海中,與系列作品《地平線》(2017–2024)形成呼應。《地平線》是一系列以海景為主題的明信片作品,展現了一種「蒐集」的行為——一個融合個人敘事與集體記憶的協作過程。如同當初象徵離鄉的「返鄉箱」,這些包裹物件訴說著回歸的故事——一個尚待揭示的未來——在藝術與生活交織的永續表演中展開。

「歸屬計畫:從他方至此」
策展人:克莉絲汀‧古茲曼
| 展期:2024 年 11 月 9 日 – 2025 年 4 月 16 日
| 地點:雅典耀美術館(菲律賓馬尼拉雅典耀大學)
|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六,上午9點至下午5點

伊莎貝爾和艾佛雷多.阿奎禮贊,〈無須申報〉,2024,混合媒材(個人物品),尺寸可變;圖片皆為藝術家及雅典耀美術館所有

伊莎貝爾和艾佛雷多.阿奎禮贊,《地平線》系列,2013–2022,230張明信片(蒐集自網路的影像),每張10.5 x 14.8 公分;圖片皆為藝術家及雅典耀美術館所有

阿里・貝瓦吉作品亮相2024曼谷藝術雙年展

旅居加拿大蒙特婁的印尼藝術家阿里・貝瓦吉(Ari Bayuaji)在2024曼谷藝術雙年展中展出一系列全新的雕塑作品。朗達(Rangda)雕像與面具至今仍在峇里島的廟宇和神龕中使用,這些形象提醒人們自然災害與悲劇的存在,進而喚起對維護自然與文化的重視,以追求和平與繁榮的生活。巴龍(Barong)則是一種獅頭或虎頭的神獸,象徵著印度教峇里神話中保護土地免受邪靈侵害的善靈。

貝瓦吉的作品中有近70%的材料是利用回收的塑膠繩製作而成,這些塑膠繩來自森林與海灘。他從疫情封鎖期間開始在位於峇里島家附近的紅樹林中收集塑膠繩,目睹峇里島居民因觀光業突然停擺而陷入困境後,貝瓦吉雇用了位於沙努爾(Sanur)的人協助清理並解開這些塑膠繩,為當地居民在困難時期提供了一定的經濟支持。

2024曼谷藝術雙年展
| 展期:2024年10月24日至2025年2月25日
| 地點:曼谷藝術文化中心(Bangkok Art and Culture Centre, BACC)
|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10點至晚上8點

阿里・貝瓦吉2024曼谷藝術雙年展展覽實景

高雅婷作品〈以母之名〉展於基隆美術館

台灣藝術家高雅婷的大型作品〈以母之名〉日前於基隆市立美術館聯展「第25小時」中亮相。

藝術家以其個人的生命經驗去觸碰古老而廣大的神秘世界,試圖用刺繡、拼布等材質去貼近觸覺體感。她將受孕經驗與對神話信仰、夢境的研究交織並陳,除了彰顯社會結構下的陰性敘事與內在感受,也編織出一個包納各種神秘起源、情緒能量與愛的世界觀。

〈以母之名〉,2024
絲 、 棉、毛料、玻璃珠、毛線、人造珍珠 
47 5/8 x 169 1/4 in
121 x 430 cm

以實邁爾 · 蘭道 · 威克斯亞洲首展在路由藝術 台北

秘魯藝術家以實邁爾 · 蘭道 · 威克斯(Ishmael Randall-Weeks)亞洲首展「群體測量(Collective Measure)」,於十月在路由藝術 台北隆重開幕,展期將至2025年1月26日。出生在秘魯庫斯科的蘭道 · 威克斯,他作品圍繞著對建築以及其社會背景關係的思索。通過借用日常元素的形式和材料基礎,他的作品引發了對都市主義、教育和時間的對話。

在路由藝術 台北的藝術家講座中,蘭道 · 威克斯分享了他近二十幾年來的創作歷程,深入闡述作品背後的議題,涵蓋歷史遺產、教育、生態環境等等,並對資本主義下社會所追求的「進步」及「發展」這樣的概念提出質疑,引發深刻的反思與討論。

邀請您觀看講座精華片段,連結請點選下方圖片。

-

「以實邁爾 · 蘭道 · 威克斯:群體測量」

展期:2024年10月05日 - 2025年1月26日

開放時間:下午1點至6點

地點:路由藝術 台北

羅娜・龐迪克作品展出於阿爾索瓦南波西米亞美術館與納沙爾雕塑中心

我們很高興地介紹羅娜・龐迪克(Rona Pondick)的作品,現正分別於兩家著名機構展出:

阿爾索瓦南波西米亞美術館(Alsova Jihoceska Galerie)
展覽名稱:讓它再次成長!
策展人:米羅斯拉夫・哈拉克(Miroslav Halak)
地點:捷克共和國
展期:至11月11日

羅娜・龐迪克的作品〈瘦傑克〉(Slim Jack)在此展覽中亮相,該展覽探討樹木作為重要藝術史題材的角色,並審視藝術、人類與生態的關係。此展覽是奧地利美景宮「GROW」計畫(2022-2023)的一部分,龐迪克的作品〈樹上的頭〉也曾在該計畫中展出。

羅娜.龐迪克, 〈瘦傑克〉,2011-22,青銅、烤漆
47 x 24 x 27 in | 119.38 x 60.96 x 68.58 cm
圖片為藝術家所有

納舍爾雕塑中心(Nasher Sculpture Center)
作品:〈紅色盤子 (21)〉
地點:美國德州達拉斯
展出期間:至 2024 年

在〈紅色盤子 (21)〉(Red Platter (21))中,龐迪克以超現實的手法重新詮釋了一碗蘋果,並加入了她自己嘴部的鑄件。這件引人注目的作品喚起了關於消耗、生命的有限性與轉變的主題,在詼諧與不安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它展現了龐迪克對身體與有機物交融的持續探索,以及她對混合與變形議題的深刻研究。

羅娜.龐迪克, 〈紅色盤子 (21)〉,1994,彩繪環氧樹脂和木碗
8 x 16 x 16 in;20.32 x 40.64 x 40.64 cm
圖片為藝術家及納沙爾雕塑中心所有

闕巧涵作品典藏於金車文教基金會

我們很開心地宣布此消息——闕巧涵作品〈螳螂在春天的原野裡嬉戲〉被典藏於金車文教基金會。

長期旅居德國漢堡的台灣藝術家闕巧涵,作品探討了人類內外在關係的複雜性,個人的不安全感、賦權、吸引力等心理因素,描繪了人性的慾望和狂放,反抗著文明的制約,讓作品同時帶有侵略性和天真無辜的意象。她的風格讓人聯想到歐洲的野獸派、德國表現主義等藝術運動。她的繪畫並沒有固定的方式或邏輯,每一次下筆都帶有一種未知的情緒,更擺脫了傳統西方具象繪畫的限制,使用書法和水墨的視覺語言,為人物的身體增添輪廓和質感。 

作品〈螳螂在春天的原野裡嬉戲〉是她整個繪畫體系裡少有的、完全沒有人物形象的創作。當初的發想源自於,闕巧涵很好奇,當捨棄掉人物形象,單就以繪畫的動態去構築作品,會呈現出什麼樣的畫面?她自述:「當時,我想像自己像是一隻在原野裡,在花叢草地間穿梭的螳螂。牠在飛翔和跳躍時所產生的不同視角,尤其是在歐洲的春天,非常的美麗。經歷了漫長的冬日,終於能從冬天的憂鬱中甦醒過來。我便以這種純粹的喜悅與好奇心為驅動,完成了這幅作品。」

闕巧涵,〈螳螂在春天的原野裡嬉戲〉,2023,壓克力於畫布
76 3/4 x 76 3/4 in | 195 x 195 cm
圖片皆為藝術家所有

「佩塔・科因個展:一顆心能承受多少」在查贊美術館展出中

 
 
 

美國當代藝術家佩塔・科因(Petah Coyne)以創造大規模的雕塑和裝置藝術聞名。她的作品結合蠟、絲花、動物標本、樹脂等多樣材料,探索生與死、靈性與脆弱等主題。

在「佩塔・科因:一顆心能承受多少」展覽中,展出了數十件由布、人髮、廢金屬、蠟、絲綢花和其他非正統材料所創作的雕塑作品。挑戰傳統美學觀點並促使觀者反思生命的複雜性與矛盾,既是對當代美國雕塑家職業生涯的幾十年探索,也是對女性本身和創造力的頌歌。

查贊美術館(Chazen Museum of Art)館長兼展覽策展人艾米・吉爾曼(Amy Gilman)表示:「我們回顧科因漫長的職業生涯,敬佩她專注於通過藝術創作過程來詮釋女性的創作工作,科因將女性視為英雄、文化領袖、異見者和活動家,也是一位致力於改變深層意識和社會認知的創作者。」



展覽期間:2024 年 9 月 9 日至 10 月 23 日
開放時間:上午10:00至下午7:00
地點:查贊美術館,威斯康辛大學

法蘭西斯卡・芬納特的「人類世紀念碑」計劃最新進展


德國藝術家法蘭西斯卡・芬納特(Franziska Fennert)於2020年發起的「人類世紀念碑(The Monument of Anthropocene)」計劃持續發展,將塑膠廢料轉化為磚塊,用於建造以寺廟為靈感的紀念碑,並根植於循環經濟原則。該計劃總部設於日惹,並獲得印尼循環經濟論壇、德國、印尼以及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的支持。

在最新階段,芬納特的團隊使用回收塑膠製作藝術品和室內物品,如瓷磚和裝飾磚。Bawuran的當地居民接受雕刻藝術浮雕的培訓,並由印尼國家研究與創新機構(BRIN)的科學家協助優化回收材料的使用。芬納特也在尋求政府支持,以進一步擴展這項可持續藝術計劃,以行動實現循環經濟的理念並回饋社會。

卡斯帕爾・波恩作品亮相奧爾堡大學「校園藝術」系列展覽

卡斯帕爾・波恩(Kaspar Bonnén)的作品現正展出於奧爾堡大學 BIO 禮堂,作為「校園藝術」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由奧爾堡大學哥本哈根校區(AAU)與「工作中的藝術」(Kunst på Arbejde)協會合作,每八週展示一批輪換的當代藝術作品。本次展覽呈現了多樣化的藝術創作,包括波恩及其他1950年代至今的知名藝術家的作品,邀請校園師生在日常活動中,與這些發人深省的藝術作品進行互動和交流。

藝術家闕巧涵首次赴美駐村!

 
 

1989年生的台灣藝術家闕巧涵,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並在德國漢堡美術學院(HFBK Hamburg)取得美術碩士學位。從台灣移居到德國,激發了她探索新敘事的靈感,將自己的文化背景與個人歷史交織在一起。她的作品深入探討了人際互動的複雜性、社會壓力,以及慾望與克制之間的心理張力,呈現出既具挑戰性又天真無邪的形象。

目前,闕巧涵正在總督島(Governors Island)進行駐村計畫。她加入了台灣美國藝術協會(TAAC),並將在紐約度過一個月的時間。

闕巧涵的作品將在聯展「即刻,無須等待——台灣當代繪畫六人展」中展出,將於9月6日星期五晚間在路由藝術 紐約開幕,展覽由長期研究台灣藝術史的策展人張晴文策劃,聚焦受網路深遠影響的一代藝術家,在數位媒體滲透生活與視覺藝術的時代,於創新與傳統交匯處創作。



「即刻,無須等待——台灣當代繪畫六人展」
王冠蓁、李秉璈、傅寧、盧冠宏、蕭其珩、闕巧涵

地點:路由藝術 紐約
開幕:2024年9月6日星期五 下午6點至8點
展期:2024年9月7日 – 10月31日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上午11點至下午6點

彼得.辛莫曼作品 典藏於金車文教基金會

 
 

德國藝術家彼得.辛莫曼(Peter Zimmermann)創作了豐富多樣的作品。他的《書籍封面》系列畫作關注於以環氧樹脂為材料,進而再現地圖書冊、藝術書籍等書封。通過探討文本與圖像之間的關係,辛莫曼闡釋了他的觀點,並探討我們對物體「感知」與「呈現」之間的差距。

彼得的抽象畫作靈感來自收集的照片或紀實影像。名為《Spiga》的作品起源於科隆郊外的一片森林,這是藝術家所經常造訪的處所。該片百年樹林質樸且自然的樣貌激發了這幅畫作的創作靈感。

辛莫曼的母親是德國人,父親是意大利人。在父親早逝後,藝術家與義大利文化和語言建立了深厚的聯繫。「La Spiga」是意大利語中的「麥穗」。他的創作初衷源自聖經中一個關於珍惜祝福的寓言,這與科隆森林中古樹根的循環生長相呼應。

闕巧涵個展〈花式跳水〉於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正式開幕!

長期旅居德國漢堡的台灣藝術家闕巧涵,十年來致力於繪畫創作,其作品探討了人類內外在關係的複雜性,個人的不安全感、賦權抑或吸引力等心理因素,描繪了人性的慾望和狂放,反抗著文明的制約,讓作品同時帶有侵略性和天真無辜的意象。她的創作反映出成長於台灣的生活與文化背景,以及西方藝術史的深遠影響;也傳達她在歐洲生活和工作的經驗,特別是作為一位亞洲女性在西方視角。

巧涵在本次的系列展作揭示了繪畫和人類最原始記憶——生存的危險與困難——之間的緊密聯繫,與本能驅策下瘋狂與狂歡共融的人物狀態,顯現身體流轉的無度動態和亟具衝擊、魅力與危險性的視覺語言。

敬請期待藝術家為我們呈現的精彩作品。


| 地點:金車文藝中心 臺北承德館(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131號)
| 展覽日期:2024年7月6日-9月1日

安娜・特蕾莎・巴博扎和阿拉姆娜・孔蒂諾參與展覽《母親地球》

展覽於 2024 年 6 月 13 日、20 日、27 日及 7 月 11 日在華盛頓特區的美國文化外交中心(Meridian Center for Cultural Diplomacy)展出。

本展覽由維吉尼亞.肖爾(Virginia Shore)和莎拉.唐吉(Sarah Tanguy)策展,共展出 18 位女性藝術家的 30 多件藝術作品,展現了藝術家們在塑造氣候敘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氣候危機不再是一個遙遠的威脅;它是一個需要我們立即關注的嚴峻現實。我們的星球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化,包括全球氣溫和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事件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在這個危機巨大到令人不知所措的時代,藝術提供了一種方式來處理和引導我們的情感,從而產生一種掌控感和力量感。」——肖爾和唐吉分享道。

透過藝術表達面對不安的真相,策展人和《母親地球》的藝術家們為與環境建立更深層次的聯繫、提升保護自然世界的緊迫感以及整合可持續未來的願景奠定了基礎。

國際雕塑中心授予佩塔・科因 2024 年當代雕塑終身成就獎

國際雕塑中心於 2024 年 1 月 18 日於紐約市的卓越之夜上,榮譽頒發 2024 年當代雕塑終身成就獎給佩塔・科因 (Petah Coyne)和梅爾 · 愛德華茲 (Melvin Edwards)。 

  成立於 1960 年,國際雕塑中心透過多項計畫及組成多元的成員,不斷推動雕塑創作。這項殊榮主要表揚對雕塑創作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雕塑家。 

丹麥藝術家卡斯帕爾・波恩於哥本哈根尼古拉藝術中心展出群展「藝術家的哥本哈根」

群展「藝術家的哥本哈根」旨在歡慶哥本哈根成為 2023 年世界建築之都,透過展示知名及新銳藝術家的作品,聚焦於以多媒體、多媒材的方式,呈現哥本哈根景觀。透過藝術家的眼睛體驗這座城市,展出作品提供反思的空間,以及對城市中已知和未知地點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