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度13%」:徐瑞謙個展

展覽介紹

傾斜,上、下,擴延,費力,煞住,不減速的停格。

起伏。

一段平坦了下來,以此有了基石。

斜坡上,重心轉移有了不同受力摩擦,

飛毯停留於此,

成為了更靜止的靜物。

媒材與媒材間碰觸與轉折,動作後,顏色的暗示,磁鐵的吸附匯集,石膏的書寫,橡膠重量的皺褶,平與皺,

一個表面微微撬起,

局部裡打開不同向度的構作。

在斜坡上,踩平衡木對話著,這瞬間,這個瞬間,許多事物疊合,

挖掘固態裡的流體地帶。

——徐瑞謙 Jui-Chien Hsu,「坡度 13% 」

徐瑞謙,出生於苗栗,2016年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學士畢業,目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研究所在學中。作為不容小覷的藝術新秀,徐瑞謙至今已有多檔指標性展覽經歷:從學術性的有章藝術博物館、朱銘美術館,到畫廊,甚至現地製作的公共空間-如老梅國小、西螺老街與北區藝術聚落,無處不瞥見徐瑞謙和其作品。除了展覽資歷外,同時也在2017年入選「臺灣美術新貌獎」,2019年他更一舉獲得「臺北美術獎」、「台南新藝獎」和高美館之「高雄獎」等台灣當代藝術重要獎項。

瑞謙的作品關注人類身體和物理材料間的互動關係,人與物的反覆觸碰與往返的動作間所肇生的影響,以此回應藝術家針對物質世界的提問,同時也是對物質本身精神性的探索。創作過程中,來回的締造、形構、創生,更在物質形體的可塑性和關聯性間遊走,以此雋刻材料的變化,同時回應著曖昧未明的意識,藉以開啟物質-環境有機對話的可能。(*註1)

這次路由藝術選粹展出的作品中,不難看出徐瑞謙對金屬、塑料、礦物等複合媒材的精準掌握。他讓自身創作行為和異質媒材發生關係,癱瘓媒材本身成規的屬性,賦予創作物件嶄新語彙。啟動日常物件如金屬、塑料的媒合、挪移、疊加、併置乃至錯放,陌異化已知媒材,帶領觀眾在賞玩作品的同時,又伶俐地感受自身的身體感知,放任在無我的觀看行為中重新佈建身體-物件-環境間的循環網絡。觀者由此得以緩下焦躁的時空,靜心閱讀空間所傳遞的訊息,覺察並重塑那些聽不到的、看不見的、被刻意漠視或佯裝無足輕重的空間。

以媒材之名:把玩質地特性,游移虛實之間

今日虛擬世界的感知解構了我們對真實的定義,藝術也與科技接枝,邁向虛擬/擴增實境。徐瑞謙的作品領航觀者挾興味與好奇的眼光回訪物理世界,以異質媒材的存在本身作為作品的最終輸出,挑戰西方「再現/表現」、「寫實/寫意」的涇渭分野。徐瑞謙善用複合媒材進行「社會雕塑」,乃實踐德國行為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所倡議:「藝術家每分每秒透過不同方式,重塑其所身處的社會。」

徐瑞謙彷若身兼藝術家和物理學家,如同義大利雕刻巨匠米開朗基羅力行之「手操作、眼睛判斷」,徐瑞謙妙手把玩參數的置換,恣意拉扯材料於加、卸載應力之間,以眼凝視、揀選乃至竄改媒材所部署之現實。他的作品以鐵類等日常物件率真表達,讓觀者意識到,人類身體感知和我們周遭物件及所處環境的關係,同時以此不斷演進的關係質問了關於「真實」的定義。

以動作之名:反覆操演物件,勾勒心靈地景

在「概念先行」的徐瑞謙作品中,現實物件的呈現承載藝術家所賦予的理念,以一種專注而真摯的方式被展示。展覽中這些使用工業及日常中觸手可及的物件進行創作的作品,除了源自於徐瑞謙自身成長背景的奠基,更是藝術家對於當今社會議題的反思,各種媒材的融合及轉換,進一步傳遞了藝術家心靈深處的對話。在《四折x2 於米黃轉折》中,長寬比例懸殊的鑄鐵水平橫躺於地,徐瑞謙的鐵板上記載著動作的過程,藝術家雙手積纂力量,並俯允之給剛性的鐵,藉身體與物質間的折衝、斡旋,在主、客體的交相試探、惠予、纏繞之間,緩緩的閱讀這些痕跡。在人與機械往返交流的節奏頓點中,拉扯、敲擊、擠壓、撐起、佇立、掀開、吸納、匯聚,這些經人為行動所覆加的物質交互影響下,尋覓人/物、動/靜、平面/立體、理性/感性、虛妄/真實等二元對立的疆界和力量聚散的決定性瞬間。(*註2)

以動力之名:徐瑞謙作品中的能動性與空間詩學

在《十折x2》中,徐瑞謙進一步以鐵和鐵的異態:鐵屑、磁鐵,搭配棉線處理。異質媒材的揉合締生巨大的原創動力和觀看可能,其中看似性格堅韌的鐵,在創作的滾動過程中、乃至鎔鑄成型後,被挹注了輕盈的動態感。在鐵金屬輕與重、黑與白、灰與黑的輝映間,在藝術家雕琢作品的力道往返間,作品的可動性應運而生(*註1),和宇宙自然的韻律相映成趣。徐瑞謙的作品常透過支撐、依靠、懸掛等物理性展現詩意。譬如在《相互書寫1》中,徐瑞謙以其鍾愛的鐵元素結合石膏,斷裂兩端的筆直長鐵板,以經鍛燒研磨製成的石膏圓柱體鍵結,鐵板末端又倏地崩落而孤伶懸吊著,從而弔詭、突異、窘迫的氛圍向觀者悄聲襲來,觀者的視域沿著藝術作品的輪廓行走,點、線、面的空間場域元素被破壞、剝離、崩解,在觀看的當下進行再生再製。徐瑞謙為這些起初看似扁平而理性的數學元素,增添了感性的藝術表達和超凡的感染力。

以觀念之名:由物質邁向精神的航行

物質的變形書寫著創作的歷程,當我們傾身端詳、身體感知、思索爬梳藏匿其中的造型寓意,物相的回訪至終仍歸結至心靈的範疇。譬如於《平與皺》中,藝術家運用花崗岩、不鏽鋼、鐵與布,育成看似相互悖反卻合諧相依的作品。不斷敲打鑄成的鐵,其隨時間由厚到薄至破裂,最後鑄成規訓的樣態,徐瑞謙在鐵製平板前方冷不防放置一滿布摺皺的球體,觀者得以推敲,藝術家並置平面/立體、平滑/褶皺的意圖何在?與此同時,觀眾的思考成全了展覽的整體性。

徐瑞謙的作品關注的不僅是物料本身、更照顧具有當下時間性的靈魂-乃藝術的諸眾,在質地堅硬的鐵和鋼筋原料與柔軟多變的形體輸出中、在其元素與場域的空隙流轉時、在力作用邊境的潰散與收合間,指向了一種超越,不僅超越了形體的物理限制,更在當代社會「物」的豐盛和氾濫中,我們得以不斷對自身進行自我批判、自我超越和價值重估,同時藉由手操作的勞動質感,反覆革新「身體-物件-環境空間」三者的感知關係。(*註1)

本次徐瑞謙的展覽,是一場試驗於傳統媒材與新穎科技間的美學冒險,觀眾可思考藝術家在科技媒材日益發展下所陷入的困境,同時彰顯當今力圖科技發展而被相對冷落的物理世界,仍存創新表現的可能。最後我們去反省,在這個關於「真實」的定義不斷變動之際,藝術家/觀眾要如何去顧盼,其所棲身的現實世界。

文章出處:

*註1:2019台南新藝獎得主-徐瑞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S6BquJNa_0

*註2:明天雕塑獎,徐瑞謙作品共振-2https://young.artron.net/works/54756/


藝術家

徐瑞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