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純粹,東方的狂

展覽說明

藝術家的創作理念與元素可追溯至地域文化的影響。透過作品所傳達的訊息即是他們面對世界的語彙。然而,當超脫外在影響,晉身到與內心世界時則是另一自我實現的境界。「西方的純粹,東方的狂」呈現面對各自文化背景,來自歐美的三位藝術家及東南亞的兩位藝術家,在畫布前展現的純淨與狂野。
 
兩位近年來在東南亞備受矚目的藝術家伊亞拜迪歐・匹可(Iabadiou Piko)以及基恩・保羅・馬汀(Gene Paul Martin)分別來自印尼和菲律賓,由於兩地受殖民的歷史,新一代藝術家的作品語彙裡充滿著多樣性,豐富大膽的創作手法,不單是說出八〇年代出生的特質,同時也反應國家經濟體制的變化,以及中產階級急劇出現,面對未來的富裕和過往的貧困所留下的註解。匹可畫作中隨處可見的獸爪或四腳獸等,都在呼應自己內心世界真實的轉化,其真實無畏的性格,以及對自己繪畫的掌控力,再再都展現出一個有企圖心但又膽大心細的藝術家如何在當今複雜的全球市場中存活,不忘展現自己,同時忠於自己的創作符號。而基恩・保羅・馬汀的世界相較起伊亞拜迪歐・匹可則更為複雜,雖然身為菲律賓新生代藝術家的當紅炸子雞,然而他關切的是如何提升整個社群的成長。馬汀在畫布上關心政局、時勢、社會議題,畫布外則積極以相互支持的方式,企圖讓自己所處的藝術圈裡的年輕藝術家不會因為大量的資金洗入而失去對於藝術性的追求。聯展作品中,馬汀同樣將身邊所見以非常間接的方式呈現,讓觀者能在符號、顏色和人物間看到關於他和他的世代。透過匹可及馬汀的作品反映了當今社會的更迭,年輕人內心的掙扎,展現東方世界的狂野。
 
相較於東方,西方藝術家則展現較沉靜純粹的一面。歷來油畫作品一項灌入個人思緒和體會的羅迪尼・狄克森(Rodney Dickson),從早期將祖國內戰情緒及記憶反映在創作上,到因見證越南、柬埔寨等東方國家的動盪所做得一系列作品,這兩年經歷了摯愛選擇結束生命而離世的悲痛,讓他反過來思索人生,將痛楚中體驗到深不著底的黑暗憂傷,以及企圖爬出黑洞找到生命曙光的力量注入畫布中,這也是為什麼這兩年狄克森的作品每每能見到基底之下的平靜。出生於數位時代萌芽階段的彼得・辛莫曼(Peter Zimmermann),在過去眾人與科技抗衡的過程,諷刺的將來自網路或印刷的文件檔案數位化成全新的流動線條與形狀,讓觀者分不清其電子化與手作的成分,而在這二十年間,辛莫曼已成為當代以環氧樹脂創作的最佳代表人物。然而這些年來擅長各式色彩的他,始終讓白色系缺席,原因是他對於白色環氧樹脂的穩定性仍保持疑慮,直到兩年前,他確認了在多年前所做的一件白色作品在特殊熱烘的處理下,仍能維持各色調的白都穩定不變色,於是今年辛莫曼的白總算要與世人見面了。而以繪畫創作為求學和職業生涯的開端的1984年生波蘭藝術家吉塞拉・米凱薇莰(Gizela Mickiewicz),因感嘆現今社會對於隨手可得物品的不知足與浪費,轉為物件上的整合,取材自日常生活物品,觀察物品與物品及物品與人類之間的關係,研究其組成、來源、製作過程,拆解後再以不同形式組裝,將完全不同質料的媒材互相融合,看似合為一體卻又各自獨立,作品形似化石骨頭,卻參雜其他元素。米凱薇莰將生活中的物件回歸到最原始的狀態,帶領觀者從另一個角度切入物質世界,看似物質改變但其實是觀看方式不同所致。
 
路由藝術在夏季末為大家帶來這五位藝術家的聯展,歡迎各位蒞臨前來參觀,感受東西方交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