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文字:卡斯帕爾.波恩個展
卡斯帕爾・波恩,1968年生。1999年畢業於丹麥皇家美術學院,目前定居於丹麥哥本哈根。作為一位多才多藝的跨域藝術家,波恩的創作實踐涵蓋多種藝術形式,包括繪畫、雕塑、裝置、速寫、攝影、小說和現代詩。他的作品廣泛關注童年和私人生活中的經歷和記憶,挖掘其中的情感和感受。在繪畫創作中,藝術家經常以極具表現力的方式描繪具有個人意義的空間,探索他曾經在這些空間中經歷的複雜情緒與感受。
身為一位創作形式廣泛的藝術家,波恩同時出版詩歌和小說等不同的文學形式,這也讓波恩一直在嘗試將文本和文字帶出文學的範疇,並將其融入當代藝術領域。對於熟悉藝術家過往創作生涯的觀眾來說,一定能注意到過往藝術家作品中,早已存在文字文本的使用。
在本次個展「這不是文字」中,波恩展出了九件其最新創作的「文字繪畫」以及多幅速寫作品。由於波恩一直以來不斷地嘗試在其不同媒材形式的藝術創作中融入文字,展覽中展出的九幅「文字繪畫」可視為他對將文字融入繪畫圖像此一創作方式長期以來研究、探索和實驗的精彩大成。畫作中,文字和圖像都經過細心權衡,在個別作品內形成一種既不偏袒圖像也不偏袒文字的平衡張力,從而形成一種平衡,增加了作品詮釋的可能性,使作品中原屬於藝術家個人、私密的元素,在欣賞畫作的觀眾內心有所共鳴。
在波恩的藝術創作生涯中,早在1990年代末期就一直在進行將文字和字母融入當代藝術創作的嘗試。其作品〈沉睡的政治〉(1999)是一次透過文字和句子對於公共空間所進行的直接挑戰。在〈我從沒做過且以後也不會再做了〉(2000)中,藝術家用噴漆在房間的床和牆上寫下大大的句子,是為一件透過文本對私人空間進行介入的實驗之作。在〈我永遠愛你〉(2007)中,藝術家更進一步將排列成句子的大型字母漂浮在水面上,讓字母隨著水波逐漸漂散,從而打亂了文句所具有的表意溝通功能。而後,波恩在2008年創作了〈我說我失去你了但事實上我從未擁有過你〉,該作為一個外型為頭顱、具雕塑性質的裝置作品,這個裝置最終分解成為眾多木板條,排列成為一組有意義的文句。延續其對公共空間的挑戰, 波恩也曾於不同地點創作數個「隱形塗鴉」,作為一種透過個人性的文字藝術介入當代社會的藝術行動。
因此,即使作為視覺藝術家,波恩也十分熟悉文字元素在空間內產生的效果,本次展覽創作的文字繪畫,可以看作是延伸自一系列對於文本字句所帶有潛能的探索。藝術家終於將文字元素與他的油畫相互結合,創造出一首文字與圖像的多義交響曲。
作為一名遊走於各種藝術創作形式的藝術家,波恩長期關注文本和圖像所具有的藝術表現力。一方面,他作為詩人和小說家,已經熟悉利用字詞和文句來表達自己。他寫過小說,也發表過自己的詩集,因此透過字詞和文句來傳達想法與情感對他來說,早已十分熟悉。另一方面,作為一名從事繪畫、雕塑和裝置的視覺藝術家,也賦予了他使用圖像和物件進行表達的能力。因此,這兩種表達方式對他來說並不陌生,而且他一直想找到一種方法,將這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結合到他的藝術創作中。在與路由藝術的訪談中,藝術家發現在作品中很難在文字和圖像之間取得平衡。有些時候,畫作中的文字會被繪畫圖像所淹沒;有些時候,文本會過於強勢,而限制了繪畫圖像被觀看和詮釋的方向。就波恩的文字繪畫而言,如何在文字和圖像之間取得一種創作上的平衡,一直是藝術家所要面對的核心問題。
在本次展覽展出的畫作中,有一幅與本次展覽名稱「這不是文字」同名的作品。回應超現實主義畫家惹內.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的著名畫作〈形象的叛逆〉(1928/29),該作品畫面中呈現了一個精心繪製的煙斗,下方標題寫著 「Ceci n’est pas une pipe」(這不是一個菸斗)。圖像和文字意義之間的差距,挑戰了我們觀看繪畫時的認知模式。似是而非地將真實的煙斗與繪畫中煙斗的視覺再現加以區分,破壞寫實主義繪畫幾個世紀以來所擁有的、宛如幻覺般虛假的指示性,並在隨後的數十年中,對於人們如何接受繪畫作品,產生深遠的影響。
除了惹內.馬格利特的作品,美國當代藝術家克里斯多福.伍爾(Christopher Wool)運用各種技巧,在白色畫布上創作黑色大字,探索字母和句子在畫布上的佈局和置放方式。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則是在他的作品中將取自不同來源的笑話放在單色的背景上,顛覆了抽象繪畫的體裁和形式語言。延續此一藝術譜系,波恩進一步挖掘文字繪畫的藝術潛能。本次文字繪畫中所繪製的圖像,延續藝術家對生活與記憶中的空間探索,也呈現與藝術家生命中有所關聯的不同空間。與此同時,波恩將一句帶有情感意涵的句子融入圖像中,讓字母部分被圖像覆蓋或抹去。觀眾難以在觀看畫作的瞬間立即理解句子的含意,也避免文字過於強勢而限制繪畫作品詮釋的可能性。畫作中關於空間的圖像,以及圖像中包含的日常物件,如椅子、桌子、書籍、茶壺、碗、杯子,使觀眾需要更為專注地觀看,並在他們的記憶中喚起對於相似物體與空間的體驗,以及伴隨這些過往所經歷的情緒,創造出一種超越單純個人情感的關係連帶。例如,我們大多數人都曾經有過類似的經驗,面對一張像是〈我從未做過〉(2022)畫作中散落滿書籍的書桌,同時腦中被揮之不去的想法佔據。或者是看著〈我想知道她現在是否在想我〉(2022)畫作中的空間與散落著物件的舒適沙發,同時回憶著充滿愛的情景,想知道心愛的人此刻是否也正想念著你。與伍爾和普林斯不同,波恩並沒有將畫面圖像視為凸顯文字的沉默背景;相反地,他繼續之前對空間情感維度的探索,透過繪畫空間和其中的物件說話。
對於「文字繪畫」中的「文字」,藝術家選擇數個句子,置入畫布上的繪畫空間中。這些句子的來源不一,有的出自藝術家自己過去所創作的詩句,有的則是藝術家創作當下即興所想。這些句子,呼應波恩創作實踐中對於情感的反覆探索,皆帶有不同的情感強度。例如〈請告訴我這從未發生〉(2022)暗示說話主體某種的極欲否認的感受。〈我們以為我們過去曾經創造的自由去哪裡了〉(2022)則表達了困惑、或許還有淡淡的失落與悔恨。這些句子所表達的情緒豐富了繪畫作品所帶有的涵義,提供作品多種解釋的可能。
當波恩被問到是如何挑選句子放入畫作時,他提到這些句子,可能並不總是傳達它們字面上的意思。例如,說話的人可能不是說真心話,而是有意撒謊或挖苦;有些時候,即便說話者沒有那樣的意思,聽話的人也可能會接收到那樣的訊息;或是一個人可能會不小心說出佛洛伊德式的口誤,無意間說出了意識之外的想法。說話主體所意圖表達的事物與說出來的話語之間,存在如此多的差異。因此,繪畫作品中的文字含義,可能不像一眼望去看起來那麼的具體和固定,更多時候,也 許波恩想表達的,是與繪畫中的句構展現的意涵完全不同。
如果說波恩擅長透過 「文字繪畫」 中的簡單句構和充斥熟悉場景的手段來引發觀者的猜測和同理,那本次展覽中「文字速寫」則是波恩展現身為文字工作者身份裡,最赤裸的自我揭露,並可看作是藝術家所創作「文字繪畫」的一個反面延伸。相對於「文字繪畫」,「文字速寫」則是以黑色墨水在印有文字的紙上,繪製出私人空間的圖像。這些「文字速寫」中所印製的大量文字,皆是藝術家本人以第一人稱視角所書寫、關於家庭生活、家族成員關係、個人私密情感與心情的文字。這些文本在藝術家以墨水繪製而成的居家空間圖像中,靜靜地述說藝術家生命中的某些情緒高張或是情感流露的片段。有別於「文字繪畫」作品中的文句較為精簡短小,「文字速寫」有著較多的詮釋及語意的可能性,其中所含文本,提供了較為足夠的文字脈絡,供觀眾進一步理解這些圖畫創作中,文字與圖像緩緩交織而成的情感與記憶的詩歌。這一系列繪製於印有文字紙張上的「文字速寫」,是波恩很強勢地將一個敘事過程強加到觀眾面前,讓觀者透過視覺上輕描淡寫的水墨筆觸,進入波恩的個人世界,
此一現象讓我們回到受馬格利特所影響的展覽名稱「這不是文本」。其實,馬格利特該幅畫作的名稱〈形象的叛逆〉,指出一個物件與該物件的視覺再現之間的欺騙性差距,揭示了指意過程中意符和意旨之間的斷裂。這也暴露了語言的「叛逆」,即說話主體與口頭/書寫文本之間的語義鴻溝。事實上,「這不是文本」這句話,既沒有具體證明自己是作為表達與溝通的有意義文本,也沒有提供相反的證明。反而是作品中將文字疊加到繪畫圖像上的行為,破壞了文字跟圖像彼此作為可靠的表達與溝通工具的地位,因而開展對於作品不同解釋的可能性,並使文字繪畫能夠向更為廣泛的大眾說話。這些作品,從原先看似藝術家對其私人情緒與感受的抒情表達,轉換成一個開放性問題,邀請不同背景和個人經歷的人們,在觀看畫作時產生的情緒與感受中找到共鳴。畫作中私密與個人的事物,因此轉變成某些不特定的個人所能一同共享的事物。
卡斯帕爾・波恩這次在其全新個展「這不是文字」中所展出的作品,再次讓我們看到藝術家如何從非常個人化的主題出發,探索繪畫和文本的藝術性和溝通性,將文字融入繪畫,挑戰了繪畫和文字表意的堅固基礎,提供一種開放性,使人們能夠從自己的記憶中找到相似且相呼應的經歷。我們可以將波恩的文字繪畫看作是從他個人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抒情詩,但同時身為觀者的我們,都能在這些作品中找到屬於各自的共鳴。
藝術家
卡斯帕爾・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