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辛莫曼:「繪畫」

展覽介紹

文/Andrea Madesta (奧地利克恩頓當代美術館總監)

德國藝術家彼得・辛莫曼(Peter Zimmermann)的作品和諧中性地融合了科技的理性與生命的感性,他運用電腦科技的邏輯表達他的圖像概念。不過其光滑的曲線和繽紛的色彩成功地模仿了人工的形式,讓多數人誤以為這些圖像是藝術家自主搭配創作的,但它們實為數位隨機組合而成,就像是一台專門印製未來派畫作的超級影印機所印製的。當然,我們仍不難從作品繁複的表面質感發現其是由電腦製作的線索。可是他多層次而密集地顏色,完整展現人工樹脂質感的純熟技巧,這些又非單單透過數位媒體就可以達到的成果。

電腦在過程中扮演着事前準備的工具,科技只作為繪畫時的輔助用。與錄像藝術、攝影、影片等作品類型不同,Zimmermann 作品最終的成果從任何方式來看都不能稱之為數位藝術。從調和顏色及圖形的過程是完全透過藝術家的獨自在畫布上完成的這點就足以證明。儘管圖形的結構是經由電腦運算出來的模板,藝術家個人的美學創作能力讓作品存留藝術家的個人意志。最讓人敬佩且讓作品成功的關鍵是,經由電腦處理過的圖像結構,當在畫布上呈現時竟能保有藝術家原有的繪畫質地-作品表面流動的觸覺質感是因為藝術家一層一層的加疊上媒材才創造出來的,人工樹脂的透明性為層層色彩暈染出一片虹霓,也讓觀賞者看清楚每個層次間的微妙變化。這樣一個將數位圖像轉化到繪畫領域的過程,讓虛擬影像重新回歸到現實而存在,即為回歸物質性的存在。物質和視覺圖形應是同時存在的,這也是區別繪畫、攝影及電腦影像的差異,意即電子檔案、數位化過程中所產生的摩擦在這系列作品中並不成立,電腦影像無法呈現的真實存在感在這些作品中依舊展露著他們的美。藝術家在作品中所實行的即是自我的客體化,若要實現客體化的想法,那麼,將概念和執行分開是必要的先決條件。“反物質”的程序(將圖像經電腦處理)就像是科技與文化間的互動,讓主觀的群體在兩者的拉扯中,以身為客體的新視角看到社會價值的另一種可能。所以,這系列作品的圖像語言精確地掌握到這時代的特性。當科技軟體的思維在現下的觀賞者腦中已成為常識,這些作品中極富數位感的抽象語彙必然能輕易地和當代觀眾產生連結,這些觀眾會預設這類看似數位性的創作具有某種特定的樣貌和近似的創作方式,然而Zimmermann 卻出乎意料地全以手作技法去調和人工樹脂的顏色和形狀。除了展現藝術家本身卓越的技巧外,這樣的創作過程也另外質疑了一件事,即在這時代中是否還存在全然客觀的觀賞者,能以圖像的本質去與作品溝通?

另外,「圖像能被控制」的想法總被多數人接納,但這樣的圖像思維無法真正呈現現代數位在不論是技巧上或是概念上所擁有的改變跟延展的可能性。這些電腦影像不只是數位化下的產物,也是根據人性心靈發展出來的虛擬想像。觀眾從這些如夢如幻的影像,辨認出似曾相似的畫面場景,透過認可將自己也變成了影像的一部分,這是一個觀者和作品之間的循環交流。Zimmermann 的空間裝置 walk-in 就是為了體現這樣的感官經驗。電腦軟體的搭配是建構作品立體設計的基礎,虛擬的設計工具給與作品更大的空間發揮想像,工業性的製成媒材卻富含藝術性的思維。Zimmermann 手工和科技取樣的結合,可以說是現代泛文化內容面對科技技術躍進處境下的縮影,一個兩者相互反饋融合的發展。現今人們對於藝術的了解和藝術家的角色都因當代科技的演進和溝通方式的轉變有了十足的變化,Zimmermann 瞄準了這點,堅持以手工技法對抗虛擬圖像,讓完美無瑕疵的曲線構圖以手作方式再現時依舊保持數位的完美。兩項元素並行的創作核心或許是相當貼近未來趨勢的樣貌。

Peter Zimmermann 獨樹一格的風格站在所有去個人化、規模化製造的對立面,以一貫如轍的理念實踐而不盲從變化不斷地環境條件,造就他獨特的創作風貌,並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下自然地跟科技合流。最終,Peter Zimmerman 堅持手作的行為不是為了反抗現代科技,而是以一個自適的姿態接納新時代的生活方式與思維而不迷失自我本質。融合眾多數位和手作技法, Zimmermann 的作品展現他在兩個領域的駕馭能力,帶領我們看到一種新形態的混種美學。


藝術家

GSs781Zg.jpg

彼得.辛莫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