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奶奶的烏托邦花園」:蘿斯・薇莉個展

展覽介紹

文/朱庭逸
亞洲大學視覺傳達系專任助理教授、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曾擔任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副館長、 典藏今藝術雜誌總編輯、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秘書長。撰寫當代藝術與產業觀察相關文章散見於《典藏今藝術》、《典藏投資》等雜誌。

高齡81歲的羅斯.薇莉(Rose Wylie),是位不修邊幅又和藹可親的奶奶級藝術家,早年因為丈夫也是畫家,為了支持丈夫、養育兒 女、維持家計,放棄個人的創作。直到兒女長大成人,80年代初進入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就讀,之後長居於倫敦郊區。直到2006年被藝術圈發現,封為「年紀最大的新銳畫家」。

第一眼看蘿思的畫,大家想必非常好奇:著名學院出身的蘿思,為何畫作看起來像是隨意鬆散的兒童畫?或是素人藝術家的塗鴉?這樣的作品,為何屢次得到英國學術界大獎,像是約翰.摩爾斯繪畫大獎 John Moores Painting Prize、Wollaston Award(兩者獎金均等同於泰納獎)?同時被選為皇家藝術學院資深院士,2013年在泰德美術館舉辦個展,接連參加2015威尼斯雙年展以及眾多國際大展,得到學術界與美術館高度的評價?

蘿斯的繪畫有著多變的面貌,乍看之下,潦草的線條與粗獷的形象像是随意的塗抹,直覺反映出內在的原始能量。她在畫面構圖上多半不按牌理出牌,把人縮至極小置於畫布中心,或者不可思議地將人物與畫布等高一字鋪陳,或者僅僅簡約至極的抽象造型,全然不交代細節。然若進一步深入觀看蘿思的畫作,不難發現她的線條老辣而穩重,顏色與造型皆是經過一番琢磨與鍛鍊,例如這次展出的「黃色小鳥」,蘿斯先用黑色,接著又試了白色、灰色、粉紅,最後才對黃色調感到滿意。作品表面看似單純稚氣,實則是藝術家對於「純藝術」(fine art)美學形式與規範的反叛,企圖發現繪畫的視覺活力與豐富韻律的「另一種注視」。

受過學院繪畫訓練的人都知道,要捨棄已習得的技巧,退回素人般的「無技之技」,或是想要逃脫學院邏輯與歷史傳統的制約,回到清新無染的視野,都是極其困難之事。也因此蘿斯的繪畫始終挑戰美學典範的框架,甚至到了無法無天、為所欲為的地步,亦使得她在大量製造的當代圖像洪流中,獨樹一幟,脫穎而出,令藝術圈對這樣的「無視 」傳統與「放下」包袱感到振奮!

高齡81歲的老奶奶,心靈世界並非死氣沈沈,反而一派天真爛漫、俏皮幽默。她的創作裡沒有大論述,畫面上的主角,可能來自她精心照顧的後花園、印象深刻的電影、回憶中的一首流行歌,甚至是某個八卦雜誌的明星照片。蘿斯的創作秘訣也十分簡單,她拼貼這些充斥於日常的視覺元素,在腦海中將這些儲存的素材化為靈感,並先繪成草圖,然後再轉移到巨大的畫布上,通常又會隨著心情或現場因素,任意加以變造,甚至直接把草圖或標題也放到完成的畫作上,增加重組與拼貼的隨機性。浮麗與造作的當代文化符碼,透過蘿斯獨特的繪畫語言與智慧淘洗,或被卸除,或被轉換,留下天真樸素的本質,著實與時下時尚流行大異其趣,呈現出老奶奶精神世界裡的烏托邦。畫面上誠摯的筆觸,即是真實人性的流露與表達,沒有高深的理論,也毫無做作與虛偽,純粹清新又耐人尋味。 日前國際藝壇浮現一股 OWAs(Old Women Artists)熱潮中,蘿思的作品亦受到矚目。 這群20世紀上半葉出生的女性藝術家,在主流的現代主義與男性威權的框架下,生存空間與美學觀點均備受壓抑,到了21世紀 OWAs 重新被發現與理解,重審所謂的主流與邊緣 ,規範與價值。在秩序與失序的辯證中,充斥歷史重量的大論述不再;家庭主婦的生命故事之中,反而讓我們更直覺地發現藝術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