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哲瑜《重新破裂》於北美館「破身影」聯展展出

展出現埸 Installation View

展覽實景

兩段發生在 1995 年台北縣的集體記憶,是許哲瑜在作品《重新破裂》裡試圖編織的狂想事件,一是藝術家吳中煒於重新橋上的「台北空中破裂節」計畫,另一是同年發生在橋下的「全民計程車暴動事件」。本不相關連的歷史事件,許哲瑜利用影像在作品裡拼貼出有趣的對話,重新審視 90 年代後解嚴時期的社會對話。《重新破裂》於北美館展出「破身影」至 9 月 17 日。

佩塔・科因受邀參與國際女性藝術博物館「REVIVAL」展覽

無題 #781 Untitled #781圖片來源 Credit:Yassine El Mansouri

無題 #781,圖片由 Yassine El Mansouri 拍攝

佩塔.科因(Petah Coyeh)以創作大尺寸蠟雕以及拍攝詩意的影像作品聞名。今次,受到國際女性藝術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Women in the Arts, NMWA)的邀請,科因參與 6 月 23 日於該館開幕的「Revival」聯展,展出作品包含兩件蠟雕和一件攝影作品,其中「無題 (#781)」由藏家 Steven Scott 慷慨捐給 NMWA 永久典藏,而「無題 #1287(塔蒂)」則以深藍色丶紫色丶和紅色為主要色彩基調,作品中心有一隻鳥潛入了一個佈滿絲綢花丶流蘇和色彩鮮艷天鵝絨,科因精巧地運用隱喻意象來表現二十世紀法國電影製片人雅克 ‧ 塔蒂(Jacques Tati)。

日前在美國俄亥俄州托利多藝術博物館(Toledo Museum of Art)展出的「無題 #1176 (伊莉莎白)」和在加拿大蒙特婁美術館(Montreal Museum of Fine Arts) 展出的「無題 #825 (三隻孔雀)」,皆以科因擅長結合動物標本與人類毛髮等獨特材料的創作手法,在不知不覺中為觀眾營造出身臨於超然且令人不安的埸域,刺激且帶給觀眾的全新的視覺美感體驗。女性主義與陰性符號也是佩塔.科因創作的元素之一。今年年初到七月,美國佛羅里達博卡拉頓藝術博物館(Boca Raton Museum of Art)的「Glasstress Boca Raton」展覽中,科因也對外展示了其經典的玻璃作品。「無題 #1401 (三寸金蓮繡花鞋)」一對充滿了東方色彩,精緻小巧的手吹玻璃三寸金蓮繡花鞋置放在玻璃盒中,以象徵手法按現官代女性在無形的框架中的限制。

史丹.安克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計劃

史丹 ‧ 安克於德國貝塔寧藝術村駐村作品,圖片來源:史丹安克Stijn Ank's artwork in Künstlerhaus Bethanien, Credit: Stijn Ank

史丹 ‧ 安克於德國貝塔寧藝術村駐村作品,圖片來源:史丹.安克

安克此次來台,首先將於台北當代藝術館駐地創作丶舉辦個展,作品包含錄像裝置《Unvoid》,追問概念生成與實踐之間的過程如何被具象化丶空間與時間又是如何被體現出來;外在形體與實際質地充滿不和諧感的壁掛雕塑;以及依循當代館室外建物而生的現地雕塑,嘗試破除本有的空間隔閡與屏障,調和整體環境的呼吸節奏。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結束後,路由藝術也將帶著最新作品推出安克在台個展。

摩根.歐哈拉作品受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典藏

生命的移 : 羅杜 ‧ 拉普彈奏貝多芬《第九十號 E 小調奏鳴曲》時的手部動作

摩根.歐哈拉(Morgan O'Hara)的系列作品《生命移轉 Live Transmission》在今年被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納入館藏。歐哈拉的作品結合了視覺及行為藝術,早被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等國際重要博物館收藏,而大都會博物館向來以豐富的古代及非西方文物著稱,相較於同樣位於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時常被批評為過於忽視現代及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面對這樣的批評,2016 年 3 月,大都會博物館主展現當代藝術及行為藝術項目的布勞耶分館開幕,館址前身正是以現代藝術品收藏聞名的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佩塔 ‧ 科因自文學開展的藝術想像

無題 #1396 (凱薩琳大帝),圖片來源:佩塔・科因工作室

佩塔 ‧ 科因(Petah Coyen)的蠟雕作品向來自東西方經典文學中取經。日前受美國奧馬哈喬斯林藝術博物館現代與當代藝術(Joslyn Art Museum i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ollection)收藏的作品「無題 #1334(火車)」靈感即是由歌德小說家弗蘭納里 ‧ 歐康納(Flannery O'Connor)的系列六字小說開展而來。

今年年初於麻州藝術與設計學院(Massachusett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的「玻璃體: 玻璃內的集合體 Vitreous Bodies: Assembled Visions in Glass」展覽中,特別邀請佩塔 ‧ 科因以其經典的玻璃作品參與展出。在這埸展覽中,科因探索玻璃作為一種媒材的可能性,及其在當代藝術中的角色與運用。她以精緻的手吹玻璃為這埸展覽打造了三朵玻璃罩內的花朵,並以流蘇和串珠點綴。三朵花分別代表了三位創造時代的女性:中國的慈禧太后丶俄國的凱撒琳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及義大利作家埃琳娜 ‧ 費蘭特(Elena Ferrante),三位女性共有華麗丶堅強的盛放,進而形塑世界,同時卻也被世界放大檢視。

佩塔・科因玻璃雕塑作品 佛羅里達博卡拉頓藝術博物館展出

無題 #1401 ( 三寸金蓮 ),圖片來源:佩塔・科因工作室

甫結束於西班牙 Casal Solleric 藝術中心的展覽後,2017 年年初佩塔 ‧ 科因(Petah Coyne)即受到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博卡拉頓藝術博物館(Boca Raton Museum of Art)邀請展出四件玻璃雕塑作品。展覽邀請 20 多位國際級藝術大師與長期作為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重點項目的 Glasstress 與 Berengo Studio 合作,以發展玻璃這樣媒材在藝術創作上的多元與實驗性。

日本京都市美術館繪畫聯展 羅迪尼 ‧ 狄克森、布萊德 ‧ 達西展出

螢幕快照 2017-11-10 下午2.32.24.png

展覽現場 ( Installation View )

羅迪尼 ‧ 狄克森(Rodney Dickson)與布萊德 ‧ 達西(Brad Darcy)受邀參與日本京都市美術館展覽。狄克森帶來發展近廿年的「花系列」作品,對比其標誌性的厚重油彩,此系列選擇將花束佇立畫面中央,透過淡雅平靜的視覺觀感傳達一如過往的反戰思想,象徵希望與和平。而擅長速寫的達西,作品「Getting Shining」則源自匯入電腦軟體的素描本塗鴉,藝術家將想法擴大融入 Photoshop 棋盤狀的預設背景,象徵靈魂之窗。此同時也為達西 2010 年作品「自我 Self」的縮影。

彼得 ‧ 辛莫曼現地製作環氧樹脂系列 德國美術館年底展出

地板裝置 Floor Installation圖片來源 Credit: Museum gegenstandsfreier Kunst

地板裝置 Floor Installation
圖片來源 Credit: Museum gegenstandsfreier Kunst

現地戶外裝置 On-site sculptures圖片來源 Credit: Museum gegenstandsfreier Kunst

現地戶外裝置 On-site sculptures
圖片來源 Credit: Museum gegenstandsfreier Kunst

年中結束位於家鄉的佛萊堡美術館展覽後,年底彼得 ‧ 辛默曼(Peter Zimmermann)將在德國奧特爾恩多夫的 Museum gegenstandsfreier Kunst 展出以環氧樹脂為主的三大系列作品——平面繪畫丶地板裝置與散佈村落的各處的衛星狀雕塑。這次作品多為現地創作,包含展廳大樓的環氧樹脂地板,即是源自奧特爾恩多夫當地的攝影圖像,經電腦數位軟體轉換解構後,再次經由辛默曼雙手將層層幻化的環氧樹脂直接繪於地板之上,呈現如水流般滋潤而清透的視覺觀感。另一專屬奧特爾恩多夫的作品則是幾件外型猶如衛星的環氣樹脂雕塑,個別循著河川佇立於綠地上,或懸掛於當地村落屋舍之旁。展覽將於今年 11 月 26 日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