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特蕾莎・巴博扎和阿拉姆娜・孔蒂諾參與展覽《母親地球》

展覽於 2024 年 6 月 13 日、20 日、27 日及 7 月 11 日在華盛頓特區的美國文化外交中心(Meridian Center for Cultural Diplomacy)展出。

本展覽由維吉尼亞.肖爾(Virginia Shore)和莎拉.唐吉(Sarah Tanguy)策展,共展出 18 位女性藝術家的 30 多件藝術作品,展現了藝術家們在塑造氣候敘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氣候危機不再是一個遙遠的威脅;它是一個需要我們立即關注的嚴峻現實。我們的星球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化,包括全球氣溫和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事件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在這個危機巨大到令人不知所措的時代,藝術提供了一種方式來處理和引導我們的情感,從而產生一種掌控感和力量感。」——肖爾和唐吉分享道。

透過藝術表達面對不安的真相,策展人和《母親地球》的藝術家們為與環境建立更深層次的聯繫、提升保護自然世界的緊迫感以及整合可持續未來的願景奠定了基礎。

闕巧涵於羅馬尼亞文化學院展出中

本次展出的淵源來自 2023 年夏季,闕巧涵於路由藝術 紐約的首次個展「親密遊戲」(Intimate Play)。闕巧涵以動物和難以預測的型態描繪人體形象,以獨特的筆觸挑戰女性身體和性別規範的限制,喚起從父權中解放的感覺。展覽中的畫作與筆觸,深深吸引了策展人愛達 · 比安卡 · 巴拉馬奇(Aida Bianca Balamaci)的目光。在策展人的熱情與積極邀請之下,才能促成這次的群展。  
 
本次群展於 3 月 8 日國際婦女節當日開幕,涵蓋7位國際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包括路由藝術的藝術家闕巧涵,還有安吉拉 · 奇納(Angela China)、霍爾滕西亞 · 米 · 卡欽(Hortensia Mi Kachin)、安娜 · 瑪麗亞 · 莫拉爾(Ana Maria Morar)、瑪麗亞娜 · 克羅邁爾(Mariana Cromeyer)、艾卡特琳娜 · 薩夫切恩科(Ekatherina Savtchenko)和娜娜 · 阿菲亞(Nana Afya)。她們以獨特的聲音在兼具包容和權力的藝術對話中,跨越國籍與文化,討論當今女性意識、母性和創造力的現狀。

 

GODDESSES, AMAZONS, & MOTHERS

|地點: Brâncuşi Gallery (200 East 38th Street, New York, NY 10016)
|時間: 2024.03.08 - 2024.04.12

丹麥藝術家卡斯帕爾.波恩受邀為丹麥議會創作

2023 年 10 月,丹麥議會發表卡斯帕爾.波恩的創作《慶祝丹麥加入錯綜複雜的歐洲共同體50周年》(In Celebration of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Denmark's Entry into the Labyrinthine European Communities)。 作品結合城市、市場、軍事行動、條約、海報、政治場景等圖像,和由波恩邀請六位不同國籍藝術家的創作。 波恩在演說中表示,該作品反映歐盟成長中引發的新合作、新問題、新解決方案和新認同危機;提問「我們真的有一個共同體嗎?」並旨在捕捉拼貼般的流動性,強調在多樣性中合作的重要性。 

林先生的行動美術館:祕魯藝術家 安娜.特蕾莎.巴博扎〈阿瓜斯卡連特斯〉捐贈與長庚紀念醫院附設長青護理之家

安娜.特蕾莎.巴博扎〈阿瓜斯卡連特斯〉於長青護理之家(照片由長青護理之家提供)

多年來,林先生的行動美術館,積極典藏優秀當代藝術作品,並將其捐贈與國內眾多醫療與文化教育機構,藉此將當代藝術作品推廣至台灣社會的各個角落,讓更多人能有機會在生活中接觸藝術作品,並透過當代藝術與美學的薰陶,促成個人生活品質的提升與內心的療癒。

祕魯藝術家安娜.特蕾莎.巴博扎長期以來,結合不同的創作媒材與手法,關注祕魯當地環境,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其 2021 年的作品〈阿瓜斯卡連特斯〉(Aquas Caliente)即是藝術家結合於祕魯當地所拍攝影像與傳統原民掛毯編織手法交織而成,透過照片中的地質與水文層理,延伸成為編織物的顏色線條,讓作品中視覺與觸覺的質彼此延伸、對話。

印尼藝術家阿里.貝瓦吉「編織海洋」將在 7 月 5 日至 8 月 26 日於 新加坡 南洋藝術學院 展出

阿里.貝瓦吉 1975 年於印尼出生,現在定居與創作在加拿大蒙特婁與峇里島。從 2020 年疫情期間開始發展的《編織海洋》計畫(Weaving the Ocean),力行環境永續外,更透過聘請峇里島居民,以藝術的實質幫助飽受疫情衝擊的人們。在這個發人深省且感動人心的計畫中,孕育出的作品宛若峇里島海岸的孩子,在柔和的色彩中散發平靜又溫暖的氛圍。這個計劃已經在世界各地包括:台北、蒙特釋、曼谷展出,在今年七月我們將把這一個別具意義的計劃帶到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 Singapore)。

林先生的行動美術館:藝術品 × 醫療機構

徐瑞謙的作品 〈十折×2〉(Ten Folds×2)延續先前的 「林先生的行動美術館:藝術品 × 醫療機構」 經由藏家,並透過我們協助捐贈至台灣各大醫院,這個計劃執行至第三站:彰化基督教醫院。現在座落於彰化基督教醫院的〈十折×2〉譜出了療養心靈的平衡音色,期許堅毅中帶柔的鋼鐵和串連作品的纖細棉線——能為正經歷苦難的人們注入一煦暖流。

徐瑞謙參與新北市藝文中心《給火星人類學家》聯展

Left Image: Jui-Chien, Hsu and his latest work “Is It a Bathroom?”  Right Image: New Taipei City Arts Center current exhibition“To Martian Anthropologists” 左圖:徐瑞謙的最新作品《是浴室嗎?》|右圖:新北市藝文中心的當期展覽《給火星人類學家》

左圖:徐瑞謙的最新作品《是浴室嗎?》(Is It a Bathroom ?)|右圖:新北市藝文中心的當期展覽《給火星人類學家》(TO MARTIAN ANTHROPOLOGISTS)

台灣新北市藝文中心為集合演藝廳、展覽廳、市立圖書館及黃龜理紀念館等多元的藝文空間,此中心策辦各式展演活動,提供民眾多元、優良的藝文欣賞空間。

圖片中的《是浴室嗎》(Is It a Bathroom?)由徐瑞謙親手將 100 kg 的肥皂一鍋一鍋的煮融,再將肥皂液體重建成一整塊的正方體,好似立體四面的畫布也像一塊充滿肌理的大理石,但不論看到的是什麼,都能感受到肥皂立方中蘊含的時間與空間的詮釋、物質在流體與固體間的轉化。

展覽資訊:

▎給火星人類學家
展期:8月4日- 9月28日

美國藝術家羅娜.龐迪克作品於美國藝術與文學學會之畫廊盛大展出

圖片來源|Image Credit: 羅娜.龐迪克官網 Rona Pondick's official website

圖片來源|Image Credit: 羅娜.龐迪克官網 Rona Pondick's official website

美國藝術與文學學會成立於 1898 年,由美國最負盛名的藝術家、建築師、作曲家與作家組成,早期成員包含知名印象派畫家威廉・馬里特.切斯、雕塑家奧古斯都・聖高登、作家馬克.吐溫與伊迪絲.華頓等。透過獎項頒發、藝術品與手稿展示、新興音樂劇演出資助及藝術品購買並捐贈至全國各大博物館等方式,美國藝術與文學學會期許能促進國內文學、音樂與美術蓬勃發展。 

今年 3 月 5 日至 4 月 5 日,美國藝術與文學學會將從該學會成員提名的 150 多位創作者中,精選出 28 位當代藝術家的繪畫、雕塑、錄像、攝影與紙上作品,於頗負盛名的奧杜邦台歷史區美國藝術與文學學會畫廊展出。路由藝術所代理之藝術家羅娜.龐迪克即是獲選的藝術家之一,參觀民眾不僅能透過此展覽,看見其追求知識、理解萬物的渴望,更能親身感受其雕塑作品的實驗性的創新勇氣與豐富多變的獨特魅力。

佩塔.科因於邁阿密弗羅斯特藝術博物館舉辦講座

Petah Coyne.1.jpg

弗羅斯特藝術博物館為南弗羅里達州最大型的學術型藝術博物館之一,提供超越文化與時間界線的世界級藝術作品,弗羅斯特藝術博物館的永久收藏共有 6000 餘件作品,其中包含美術館的代理強項—— 1960 到 1970 年代的美國印刷藝術、攝影作品、西元前 200 年至 500 年的前哥倫比亞時期藝術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當代藝術作品。

2004 年至今,弗羅斯特藝術博物館每年皆會在巴塞爾藝術展邁阿密海灘展會期間舉辦早餐盛宴,民眾可在此活動中免費參加著名雕刻藝術家的講座,也會有雕塑公園及展覽的導覽,而此活動今年來到第 15 屆,羅斯特藝術博物館邀請到同時身兼當代雕刻家及攝影師身份的佩塔.科因作為講師,不論是佩塔從天花板懸吊亦或者是放置於地版上的作品,皆充滿著精巧的細節,而佩塔.科因使用熔融蠟、絹花、奢華的織物和動物標本等等多樣化媒材,展現出歌德風格的敘事卻同時帶有洛可可的影子。

佩塔的作品被許多美術館永久收藏,例如:MoMA,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等等大型機構,同時榮獲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Award, thre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Awards,以及 The Pollock-Krasner Foundation Award 等美國知名藝術獎項。

阿奎禮讚夫婦的「左翼計畫」作品:2018.07.21 - 10.10 於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中展出

37812536_1789198241115683_4518467769062129664_o.jpg

 藝術家阿奎禮讚夫婦的知名「左翼計畫」作品,近日於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Lasalle College of the Arts)中,展出於Mr. and Mrs. Chia與Mr. Yeap 的藏家展《雙屋: 當代藝術收藏中的政治和歷史》。 
此藏家展以探究公民生活的相關主題為出發,觸及社會正義、勞工政治、人權和民族意識。展覽將展出從1986年到2018年之間35位藝術家的40件個人作品以及共同創作,並於完整的圖錄中收錄了19位作者的文本。
  
在《雙屋》藏家展中,阿奎禮讚夫婦展出以手工鍛造鐮刀所構築而成的巨大翅膀,尖銳剛硬的鐮刀與本該是輕柔的羽翼形象形成強烈對比,利用米袋與翼狀雕塑所保持的危險平衡反映出菲律賓當代農業社會所面臨的複雜現實。
這個備受矚目的「左翼計畫」也已在今年來到台灣。從今年年初開始,路由藝術便與藝術家阿奎禮讚夫婦合作,使路由成為左翼計畫在台灣的大本營。透過四處募集台灣農民使用過的二手鐮刀,藝術家希望運用這些具有情感與記憶的當地物件,進一步反映台灣土地的現況與農民所面臨的困境,而路由藝術也在此實踐我們對於台灣社會和農業議題的關切。
  

展覽exhibition|雙屋: 當代藝術收藏中的政治和歷史
展期date|2018.07.21 - 10.10
展覽地點venue|新加坡當代藝術學院 第一展間

新加坡泰勒版研究院 STPI 展出 ─ 阿奎禮贊夫婦:碎片與印記

未命名.png

「阿奎禮贊夫婦:碎片與印記」展覽現場照片

阿奎禮贊夫婦於新加坡泰勒版畫研究院(STPI)舉辦各展「碎片與印記」(Of Fragments and Impressions)。藝術家推翻現地裝置作品的無常性,將過去計劃裡出現過的紙箱重新擠壓創作,這不僅延續了作品的生命,更將如此象徵多重意涵的媒材與已身不斷搬遷的經驗連結起來,更以如拖鞋、鐮刀與翅膀等圖案作為日常生活的隱喻,持續探索有關家庭、社會與身分認同的議題。

佩塔 ‧ 科因自文學開展的藝術想像

無題 #1396 (凱薩琳大帝),圖片來源:佩塔・科因工作室

佩塔 ‧ 科因(Petah Coyen)的蠟雕作品向來自東西方經典文學中取經。日前受美國奧馬哈喬斯林藝術博物館現代與當代藝術(Joslyn Art Museum i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ollection)收藏的作品「無題 #1334(火車)」靈感即是由歌德小說家弗蘭納里 ‧ 歐康納(Flannery O'Connor)的系列六字小說開展而來。

今年年初於麻州藝術與設計學院(Massachusett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的「玻璃體: 玻璃內的集合體 Vitreous Bodies: Assembled Visions in Glass」展覽中,特別邀請佩塔 ‧ 科因以其經典的玻璃作品參與展出。在這埸展覽中,科因探索玻璃作為一種媒材的可能性,及其在當代藝術中的角色與運用。她以精緻的手吹玻璃為這埸展覽打造了三朵玻璃罩內的花朵,並以流蘇和串珠點綴。三朵花分別代表了三位創造時代的女性:中國的慈禧太后丶俄國的凱撒琳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及義大利作家埃琳娜 ‧ 費蘭特(Elena Ferrante),三位女性共有華麗丶堅強的盛放,進而形塑世界,同時卻也被世界放大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