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 PROJECT

NUNU FINE ART 成立發展至今,秉持著創立之初為提升台灣當代藝術的視野而介紹許多國際知名的藝術大師來台,平行之於大師展覽,也同時在路由藝術規劃許多非傳統商業藝廊型式的展演。

終於在創立於三年之際,我們決定正式推出新型態展覽計畫之平台—NU PROJECT,在 NU PROJECT的計劃中,將不侷限創作媒材與形式,邀請新銳藝術家,以連結在地文化為計畫核心,透過駐村、現地創作等方式,提供大眾當代藝術閱讀的多元角度。


阿里.貝瓦吉個展:「編織海洋」

阿里‧貝瓦吉 1975 年於印尼出生,現在定居與創作於加拿大蒙特婁與峇里島。「編織海洋」計畫源自 2020 年藝術家意外地在峇里島沙努爾海岸的紅樹林,發現大量纏繞在樹根上的塑料繩,於是貝瓦吉便帶著當地居民,攜手將塑膠垃圾轉化成一件件抽象的編織藝術品。

【查看更多…】

 

楊依香個展——【視微症】

1981 年出生的台灣藝術家楊依香將於路由藝術展出睽違多時的個展:「視微症」。藝術家引用又稱愛麗絲夢遊仙境症的罕見精神疾病、及其時間與視覺感知扭曲的病徵,形容成為母親後被孩子的世界填滿的生活,展出一系列環繞著「母親的日常」的全新創作。

【查看更多...】

 
image.jpg

「粼粼 」:關於高雅婷的風景繪畫工作坊

路由藝術特地邀請古董專家陳珮瑜到場,講解影響一代代畫家與觀畫者的經典山水背後的故事、構圖與筆法,並由藝術家高雅婷親自向參與者說明她的創作理念、她對經典畫作的致敬與哲思,及她一幀幀昳麗山水後的技巧與靈感。

【查看更多...】

 
5.jpg

南台別院 x 路由藝術:基斯.古祖瓦德在台南進⾏色彩探索⼯作坊及藝術講座

路由藝術除了在台北空間舉辦個展及對談外,同時也與台南的南台別院合作,舉辦⼀場色彩探索工作坊及以「傳統延續與創新」 為主題的公益講座,邀請藝術家基斯.古祖瓦德帶大家深入他的作品。

【查看更多...】

 
Mystic Data Bender _ 神秘資料狂歡,2019,油料於畫布 _ Oil on canvas 122.5 x 207.7 cm _ 48 x 84 inches.jpg

菲律賓藝術家雙個展:基恩・保羅・馬汀 & 席康・森尼斯

東南亞自古即是交通要道,深受不同文化與宗教影響。中國、印度、阿拉伯移民與商人的影響,乃至歐美列強殖民後留下的遺緒,輔以東南亞自身的泛靈信仰,激盪出獨一無二的東南亞藝術。

【查看更多...】

 
相片 2019-5-4 下午4 38 31.jpg

朋丁pon ding x 路由藝術:卡斯帕爾.波恩的詩歌和雕塑工作坊

路由藝術與朋丁pon ding共同舉辦「空間詩學:詩歌工作坊」及「成為隱喻:現地雕塑工作坊」,藝術家卡斯帕爾.波恩於兩個工作坊中與大家分享自身的創作過程,希望藉由實地操作,讓參與者發覺自我對物件、空間感知的可能。

【查看更多...】

 
阿里.貝瓦吉Ari Bayuaji〈祈禱之珠 #3|Prayer Beads #3〉,2018,拾得塑膠繩、漁網、金屬項鍊、青銅鐘、壓克力|Found Plastic ropes, parts of fishing net, metal necklace, bronze bell, acrylic paint,96 x 26 x 15 cm|38 x 10 x 6''(局部圖).jpg

「天堂島」阿里・貝瓦吉的文化再製藝術

藝術家阿里・貝瓦吉(Ari Bayuaji)出生於印尼,大學畢業後前往歐洲求學,而後定居在加拿大法語區的蒙特婁。跨文化的成長過程使他累積了豐富的生活體驗,也因此創作中總是充滿著文化交融的語彙。長期以來,貝瓦吉省思著大自然與人類的共存關係。

【查看更多...】

 
螢幕快照 2017-12-08 上午11.29.55.png

阿奎禮贊夫婦 串連台灣農業的「左翼計畫」

擅長與在地社群合作、深入田野現場創作的阿奎禮贊夫婦,將於 2018 下半年再度來台發表最新計畫。「左翼計畫」為連結東南亞諸國農業議題的大型計畫,過去兩年率先於印尼日惹、菲律賓塔瓦科兩地啟動。今年12 月,台灣站將以「二手農用鐮刀募集」活動作為起點,開啟藉由當代藝術反思在地農業議題的一系列討論。

【查看更多...】

 
1 (3).jpg

纏繞的黑白灰之間:林天苗個展

林天苗被視為一位國際知名的重量級中國當代藝術家。他的作品中,最為人所知的即是運用絲線來做纏繞的視覺語言:將絲線、毛髮、棉線抑或毛氈,緊緊包覆在任何可能的物件上。由於成長時期對於母親絲線工作的記憶,林天苗在後來成為藝術家之後,重複、再現了這項動作。

【查看更多...】

 
Stijn Ank-MoCA.jpg

史丹・安克 台北當代館個展「在空之間」

首次與台灣公立藝術機構合作,將比利時藝術家史丹・安克(Stijn Ank)因地制宜的雕塑創作帶進台北當代藝術館。有著建築設計師背景的安克,在實地考察展示空間與環境後,從台灣建築特色(當代館為日式建築,原為校舍,後由台北市政府遷入改為辦公空間)、群眾觀展習慣出發,現地完成兩件熟石膏灌模的作品。

【查看更多...】

 
Morgan-Friday.jpg

摩根・歐哈拉行為藝術:週五下班夜

摩根・歐哈拉的行為藝術計畫「生命移轉」發展已近半世紀,藝術家運用手裡的大把鉛筆記錄下眼前人們的行為軌跡。這是四場發生在路由藝術的行為藝術,藝廊空間被錯置成一間台菜餐廳,廚師、調酒師快速變動的手部動作,以及席間上食客們交談、啖食、移動…都是歐哈拉極欲紀錄的對象,而成為最終作品的關鍵一環。

【查看更多...】

 
Aliansyah Caniago-Luzhu.jpg

阿里安山・卡尼安哥 蘆竹湳駐村創作計劃

阿里安山・卡尼安哥的創作經常切合社會脈動,繪畫、裝置及行為表演是他實踐概念的多種途徑。前往苗栗蘆竹湳古厝駐村,卡尼安哥企圖以描繪田間生活的傳統民謠「捉泥鰍」連結過往與現在,於兩者經驗與記憶的斷裂中,提煉出新的具象語言。本次駐村成果後以對談講座形式發表,串連印尼與台灣所面對的共同議題。

【查看更多...】

 
Keb Cerda-Omniscope.jpg

凱博・賽達「每日穿搭」創作計劃 

新一世代的藝術家經常從日常經驗發展創作,而凱博・賽達的「每日穿搭」系列作品便是以時下社群媒體作為田野場域,從時尚潮流符號、標籤(hashtag)建立、行動裝置不可或缺性的觀展經驗,到僅限顯像於手機應用程式上的圖像疊和作品,皆反映了現代人社群媒體的使用習慣,以及消費行為裡品牌迷思的荒謬。

【查看更多...】

 
Iabadiou Piko-Luzhu.jpg

伊亞拜迪歐・匹可 蘆竹湳駐村創作計劃

印尼藝術家伊亞拜迪歐・匹可以強大、且擁有融合東方精神與西方表現力的創作能量著稱,擅長融入居地記憶、集體認同於繪畫中。此為再度和苗栗蘆竹湳古厝合作,選定傳統三合院建築空間為駐村基地,透過藝術家的視線進行對村落文化與景致的再詮釋。匹可於當地駐村一個多月,期間作品後於「受控下的偶然」展覽中展出。

【查看更多...】

 
Aquilizan-oneforty.jpg

阿奎禮贊夫婦 在地社區創作展覽計畫

身為屢屢受邀國際年展與美術館展覽的菲律賓藝術家,阿奎禮贊夫婦的創作計畫經常透過社區共造、現地製作的方式巡展世界。本次計畫與非營利組織 One-Forty、十餘名藝術相關科系學員共同參與,藉由長時間的對話交流、創作互動等,連結菲律賓與台灣本地移民的身份文化認同議題,最後於台北創作數件以日常物件、厚質紙板所建構的裝置作品。

【查看更多...】

 
Vertical Submarine-show.jpg

垂直潛水艇空間裝置「約翰馬汀:屠夫與外科醫生」

顛覆常識的空間裝置是新加坡藝術團體垂直潛水體的重要標誌,本次計畫更是台灣商業藝廊少現的空間裝置展覽。以新加坡真實謀殺事件為起點,將展示空間變為事件發生的飯店現場,藉由觀展過程中的經驗與立場轉換,誘使群眾獲得嶄新的閱讀視角。

【查看更多...】

 
6616

瑪雅・海薇 蘆竹湳駐村創作計劃

首次與苗栗蘆竹湳古厝、刊物《Not Today》合作,邀請英菲混血藝術家瑪雅・海薇在 2014 年 11 月來到台灣展開駐村計畫。海薇獨特而難以被歸類的繪畫,恰能讀出她揉雜東西文化的詮釋天賦。駐村經過近一年的沈澱後,海薇將期間她所感受與吸取的能量投射畫布,再現世界另一端的片段凝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