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徐瑞謙參展毓繡美術館聯展

台灣藝術家徐瑞謙的作品現於毓繡美術館聯展《詩性維度》展出,展覽以「詩性」具延展和包容的特性,探討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處理或面對事物的過程。在此次的展出作品中,徐瑞謙轉化並拼組日常可見的媒材,找尋這些材料與身體動作產生的能量聚焦與釋放,詰問物質與行為間的關係。

佩塔.科因機構聯展:畢爾巴鄂市立美術館

Petah Coyne “Untitled #959 (1999-2000)” in Spain at The Bilbao Fine Arts Museum'

佩塔.科因 〈無題 #959〉, (1999-2000),於西班牙畢爾巴鄂美術館

佩塔.科因的〈無題 #959〉(1999 - 2000),正於西班牙畢爾巴鄂美術館的聯展《女人學》(Womanology)中展出。該作品使用了藝術家 1990 年代末和 2000 年代初最常使用的媒材——石膏,以潔白衣袍包裹的背影面向觀者,立於多個方形結構中,更顯得凝定,是藝術家世紀初的重要作品。

《女人學》從畢爾巴鄂本地藏家何塞.拉蒙.普里託的私人收藏中,精選 35 位女性藝術藝術家的 43 件作品,廣泛地涉及藝術史的不同階段和多樣的女性觀點。

紐約雕塑家暨攝影師 佩塔.科因 作品現正於韓國首爾的 APMA 美術館展出

Photo Courtesy of Amorepacific Museum of Art, 2021, Photo credit: K2 Studio, 2021

照片來源:Amorepacific 藝術博物館,攝影:K2工作室,攝於2021年

紐約雕塑家暨攝影師 佩塔.科因 現正於韓國首爾的 APMA 美術館(Amorepacific Museum of Art)的館藏展「APMA,第三章」中展出作品〈無題 #1243,深心密語〉(2007)。

APMA 美術館由韓國化妝品巨頭愛茉莉太平洋集團(Amorepacific Group)經營,集團旗下擁有 16 個女性品牌,8 個男士品牌、6 個生活用品及5個保健品牌。APMA 自2018年開幕以來,總共舉辦三次館藏展,其中 「APMA第一章」、「APMA 第三章」均為當代藝術,「APMA 第二章」則展出史前時代到現在的繪畫、屏風、陶瓷和服裝等;不僅顯示巨頭傲人的收藏實力、也體現企業對公眾的美學承諾。

佩塔的展出作品名來自西班牙導演伊莎貝拉.庫謝特執導的同名電影:深心密語 (The Secret Life of Words, 2005)。該片雖未於台灣發行,但囊括十幾項國際電影獎項。故事描述一位失去聽力的波士尼亞難民女子與一名失去視力男子的互動;在電影沉靜的內心獨白中,描述生命的迷失與孤寂,以及靈魂間的互相癒療——恰如作品如繭密織、肖似一只耳朵的密網,支撐起狀似結霜、層層墜下的絕美花朵,觀者彷彿也得以寄存難言之傷、看見那些曾接住自己的深刻情誼。

紐約藝術家羅娜.龐迪克作品現正於美國納榭雕塑中心 展出

「如果不能與自然之美匹敵,何不加入自然?」──羅娜.龐迪克

紐約藝術家羅娜.龐迪克(Rona Pondick)作品「樹上的頭」(Head In Tree)現正於美國納榭雕塑中心(Nasher Sculpture Center)的聯展中展出。

羅娜自 90 年代末期起,以自己的頭製作模具,並將自己頭部的雕塑與不同的動植物結合,遙遙回應從新石器時代起便一直反覆在藝術史或神話中出現的人獸、人樹形體。

〈樹上的頭〉(Head in Tree)便是羅娜此一創作時間中,第一個作品實物大小和自己的頭相同的人樹作品。這位翻玩材料的大師與策展人對談時聊到自己的人樹雕塑時說:「啞光粗糙的樹皮與滑順光亮的頭部,形成鮮明對比,光滑的鏡面戲玩自戀的概念,吸引觀眾進入自己的視線……我喜歡看材質對比所呈現的矛盾和隱喻意義!」

卡斯帕爾.波恩於丹麥國立美術館聯展:觸摸

Image credit: Statens Museum for Kunst, SMK,

圖像來源:丹麥國家美術館 (Statens Museum for Kunst, SMK)

丹麥國立美術館(SMK)於3月11日起在美術館庭園開幕戶外展覽「觸摸」。SMK 聯手紅十字會、丹麥零售集團 Coop、和埃森哲互動公司旗下公司 Hjaltelin Stahl,邀請三位媒材不同丹麥藝術家包含 Kaspar Bonnén、以三個全新戶外裝置,標記這一年的影響與人類的休戚與共。以 Kaspar 的詩句:

「我以為我們該一起建造點什麼,但我卻一直在挖。」藉以使用再生磚塊鋪於館外,呈現疫情中社會心理的動盪翻轉、以及人類對環境倫理的反省。

「在全球大流行滿一年的此刻,這句話成為一個複雜的表述,既提示個人如何在親密的社會環境中行動,也廣義地描繪了人類如何努力建造、最終卻往往崩壞的徒勞與諷刺。」──卡斯帕爾.波恩

索迪絲.阿德丹斯多堤 作品正於雷克雅維克美術館《原始能量》聯展展出

57a1fcdf-0d29-45fa-8752-aeace4996d1d.jpeg

《原始能量》(Raw Power)展出冰島波普藝術大師艾豪(Erró)的精彩作品,並精選 15 位冰島當代藝術家聯合展出,索迪斯也是其中之一;藉由這些當代作品中豐富的藝術史脈絡、當代敘事與視覺象徵,向大師致敬,藉此讓觀眾一窺艾豪對冰島藝術的啟發。艾豪與索迪斯皆於異鄉聲名鵲起;大師於法國與西班牙長居,索迪絲則在紐約建立堅實的藝術生涯,她曾提及創作中有許多紐約藝術的元素。反之,在紐約人們總談論在作品中有多少冰島風情。


艾豪與索迪絲作品交會處是什麼?策展人 Birgir Snæbjörn Birgisson:「這些冰島藝術家的藝術實踐、觀念和存在如同英國作家珍特.溫特森(Jeanette Winterson)對詩的描述:『並非藏匿自我、而是尋覓自我的地方,真實而完整地擁有我們需要的原始能量。』」

桑久保徹個展於日本神奈川縣 茅之崎市立美術館盛大展出

Toru Kuwakubo solo at Chigasaki City Museum of Art. 桑久保徹個展於茅ヶ崎市美術館

桑久保徹 個展於茅之崎市立美術館(茅ヶ崎市美術館

茅之崎市立美術館現正舉辦桑久保徹個展。對桑久保徹來說,以藝術史上各個時期藝術家的思維與技法為原型、再次創作的過程,亦是他反思自身藝術定位、詰問歷史、收藏市場的智性探索。在這一次的個展中,觀者將與他的作品再次相遇,感受他作品中時空交錯的魅力與思維激盪。

羅娜.龐迪克經典作品於德國沃爾夫斯堡藝術博物館展出

德國沃爾夫斯堡藝術博物館展覽「欲說還休 In Aller Munde」(On Everyone’s Lips)甫於十月底正式開幕;該館館藏以現代與當代藝術為主,經常提出深具時代性的展覽命題,是重要的當代歐洲藝術機構。

紐約藝術家羅娜.龐迪克 1990 年代的代表作《小浴女》(Little Bathers)不僅受邀展出,更擔綱展覽主視覺,率先在德國街頭主演這場齒唇的藝術盛宴,以牙齒的符號與隱喻,引領我們探詢時代洪流中的各種異議 。


展覽資訊:
▎欲說還休 (On Everyone’s Lips)
展期:2020年10月31日- 2021年4月5日

羅娜.龐迪克作品 〈樹上的頭〉於美國達拉斯納榭雕塑中心展出

展覽介紹 | Exhibition

於 1952 年出生於美國紐約的藝術家羅娜.龐迪克,自 1984 年以來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畫廊舉辦了多次個展,雕塑作品被收錄在 200 多個聯展中,同時作品也曾收藏於全球各大機構,包括劍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oMA,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龐畢度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等。其中一件於 2006-2008 年間完成的雕塑作品「Head in Tree」近日展出於美國達拉斯納榭雕塑中心,這間位於達拉斯藝術區的中心地帶的雕塑中心,為世界數一數二收藏現代雕塑作品美術館,擁有300多件傑作,如 de Kooning,di Suvero,Giacometti,Hepworth,Kelly,Matisse,Miró,Moore,Picasso,Rodin,Serra等等。


彼得・辛莫曼畫冊由路由藝術與德國 Leopold-Hoesch-Museum 合作出版

圖|Image: 彼得.辛莫曼的最新畫冊《抽象》Peter Zimmermann’s latest catalog “Abstractness”

圖|Image: 彼得.辛莫曼的最新畫冊《抽象》Peter Zimmermann’s latest catalog “Abstractness”

德國藝術大師彼得.辛莫曼的最新畫冊《抽象性》(Abstractness)是由路由藝術與位於德國迪倫的 Leopold-Hoesch 博物館合作出版。在此畫冊中,我們可以看見在早期創作生涯中,藝術家如何以環氧樹脂畫《米其林》與《多語者》展示圖像是怎麼讓人們走入更寬廣的世界、同時又限縮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並進一步了解彼得.辛莫曼在九零年代早期,對數位媒體發展與大眾藝術複製的反思,以及對影像如何形塑我們與藝術間的關係、新的再現可能如何形塑我們的想像力的探索。

為了提供民眾更多欣賞辛莫曼的作品並了解其創作概念的管道,路由藝術非常榮幸能與 Leopold-Hoesch 博物館攜手推出此畫冊,並在此書中收錄彼得.辛莫曼的早期精彩作品與數件當期的精選創作。

佩塔.科因於邁阿密弗羅斯特藝術博物館舉辦講座

Petah Coyne.1.jpg

弗羅斯特藝術博物館為南弗羅里達州最大型的學術型藝術博物館之一,提供超越文化與時間界線的世界級藝術作品,弗羅斯特藝術博物館的永久收藏共有 6000 餘件作品,其中包含美術館的代理強項—— 1960 到 1970 年代的美國印刷藝術、攝影作品、西元前 200 年至 500 年的前哥倫比亞時期藝術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當代藝術作品。

2004 年至今,弗羅斯特藝術博物館每年皆會在巴塞爾藝術展邁阿密海灘展會期間舉辦早餐盛宴,民眾可在此活動中免費參加著名雕刻藝術家的講座,也會有雕塑公園及展覽的導覽,而此活動今年來到第 15 屆,羅斯特藝術博物館邀請到同時身兼當代雕刻家及攝影師身份的佩塔.科因作為講師,不論是佩塔從天花板懸吊亦或者是放置於地版上的作品,皆充滿著精巧的細節,而佩塔.科因使用熔融蠟、絹花、奢華的織物和動物標本等等多樣化媒材,展現出歌德風格的敘事卻同時帶有洛可可的影子。

佩塔的作品被許多美術館永久收藏,例如:MoMA,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等等大型機構,同時榮獲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Award, thre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Awards,以及 The Pollock-Krasner Foundation Award 等美國知名藝術獎項。

羅娜.龐迪克作品《狗》於加拿大雷米現代藝術館展出

加拿大雷米現代藝術館將於 2019 年 10 月 5 日至 2020 年 3 月 22 日舉辦索納班德家族收藏展,索納班德家族為深具影響力的藝術經紀人,由伊萊亞娜.索納班德(1914 - 2007)、麥可.索納班德(1900 - 2001)夫婦及養子安東尼歐.霍曼共同經營,為全球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之一。

因對藝術家充滿信任與信心,索納班德家族經常於藝術家早期的職業生涯中幫助他們,並協助在歐洲創作的美國藝術家及在美國創作的歐洲藝術家進行交流且開拓新市場,索納班德家族對藝術家的發掘與支持進而影響當代藝術的發展,包括普普主義、極簡主義、概念主義、新寫實主義、貧窮藝術、新表現主義、新幾何概念主義、攝影概念主義等。

這次於雷米現代藝術館展出的索納班德家族收藏展,展出 100 多件來自 67 位藝術家的作品,涵蓋了70年的藝術創作脈絡,藝術家羅娜.龐迪克(Rona Pondick)的作品《狗》也參與了這次的展出。這檔收藏展首次於加拿大展出,更是北美地區迄今最完整的展示。

彼得 · 辛莫曼於德國辛德爾芬根城市美術館舉辦個展

彼得.辛莫曼近期的作品現正於德國辛德爾芬根城市美術館展出。身為當代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他時常結合複雜的圖像演算法與實體媒材如樹脂、壓克力和油彩進行創作。其乍看抽象的圖像其實是經過數位影像精密計算,進而以畫布、筆刷逐層模擬完成。

彼得也不斷嘗試新型媒材,本次個展除他具有高度辨識性的樹脂繪畫,更呈現了他紀錄其創作過程的動畫影像,以及一件用貼紙創作卻看似 3D 牆面、貫穿成個展場的大型作品。此盛大的個展佔據了 11 間展間,涵納多種媒材、一同建構其整體的創作理念。

鄭婷婷於2018年青年策展人計畫《林中的樹倒下而沒有人在》展出

圖片由藝術家與何兆南提供|Photo credit to Artist & South Ho

圖片由 藝術家 與 何兆南 提供

自 2014 年以來,青年策展人計畫成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年度盛事,其宗旨為探索當代藝術展覽的意義及創造新的策展可能性。香港藝術家鄭婷婷在今年的獲獎展覽之一《林中的樹倒下而沒有人在》展出其作品,主題圍繞日常觀察及對個人回憶的重新想像。由陳子澂、張瀞尹策劃的展覽《林中的樹倒下而沒有人在》,其標題源於古老的哲學難題,試圖探討我們所認知的世界是否僅侷限於人類可用的感官總和,而非物質本體的總體。  展覽中的作品聚焦於藝術家對認知與現實之間的衝突與連結,或質疑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界限,或探索其作為個體或藝術家的經歷。

菲律賓艾騰尼奧藝術大獎:隆森・庫利必納 、約翰娜・赫爾穆斯和席康・森尼斯入圍

菲律賓最受矚目的艾騰尼奧藝術大獎(Ateneo Art Awards)近日公布了2018年度藝術家入圍名單。在入圍的12位藝術家當中,有3位就是與路由藝術合作的藝術家,分別為隆森・庫利必納 (Ronson Culibrina)、約翰娜・赫爾穆斯(Johanna Helmuth)和席康・森尼斯(Ciron Señeres)。在與大家分享這項殊榮的同時,我們也期待在未來路由藝術能帶給大家更多這三位藝術家的創作!
  
座落於菲律賓奎松市的馬尼拉雅典耀大學的藝術之翼中,艾騰尼奧藝術館(Ateneo Art Gallery)以菲律賓第一個當代藝術中心聞名。從最開始展出費爾南多.索維爾收藏的作品出發,艾騰尼奧藝廊在遵循藝術運動的脈絡下保存了一系列戰後藝術創作。從結構現代主義、抽象表現主義,一直到後現代藝術類型的藝術作品,該藝術館幾近完整地呈現各時期的藝術運動,並被視為菲律賓當代藝術的指標與先鋒。
  
為支持新銳藝術家與鼓勵當代藝術的發展,從2004年開始,艾騰尼奧藝術館便定期舉行一年一度的艾騰尼奧藝術大獎,此獎項活躍了菲律賓當代藝術的發展,也同時被視為菲律賓當代藝術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大獎。

艾騰尼奧藝術大獎(Ateneo Art Awards)網站連結

http://ateneoartgallery.org/ateneo-art-awards/

作品|

左:Johanna Helmuth,〈Resting Bride〉,2017,Oil on canvas|100x100 cm|39.3x39.4 inches
中:Ronson Culibrina,〈Cross-Breed〉,2017,Oil on canvas|120x120 cm|47x47 inches

右:Ciron Señeres,〈Connect to Cut〉,2017,Oil on canvas|122x153 cm|48 x 60 inches

加拿大蒙特婁美術館 典藏阿里・貝瓦吉裝置作品

〈寂靜|Silence〉, 2014,木頭、壓克力顏料、透明掛線|Wood, acrylic paint, transparent thread, 尺寸依空間調整|Size variable                 (圖片來源:阿里・貝瓦吉網站 Photo Credit: Ari Bayuaji‘s website)

〈寂靜|Silence〉, 2014,木頭、壓克力顏料、透明掛線|Wood, acrylic paint, transparent thread, 尺寸依空間調整|Size variable(圖片來源:阿里・貝瓦吉網站 Photo Credit: Ari Bayuaji‘s website)

在加拿大藝術協會的支持下,蒙特婁美術館近期推動一項新的計劃:《收藏、連結與關係重建》,此項計畫採公開徵件方式徵選文化詮釋相關的當代作品,同時也展出七件委託製作的藝術品於美術館當中,其中,阿里・貝瓦吉接受委託製作的空間裝置以探討文化的融合與多樣性備受認可,並將以獨立個展的方式與聯展同步展出。這七件作品將以蒙特婁美術館的收藏為啟發,致力於詮釋多元的世界文化。這次的展覽將於2018年9月6日開幕,作品將持續展出至2019年夏天“新世界展館”準備就緒之時。

做為七位受邀的藝術家之一,貝瓦吉將在此次個展中展出他的裝置作品《寂靜|Silence》,在這件令人驚艷的裝置作品中,藝術家利用不同顏色的壓克力顏料妝點在1400件的木頭物件上,並將其懸吊在空中。《寂靜》為2014年時,新加波濱海藝術中心所舉辦的國際神聖音樂節委託製作成品。該作於蒙特婁美術館的《收藏、連結與關係重建》藝術計畫中展出後,更將被美術館納為永久典藏。

上海外灘美術館舉辦林天苗個展《体・统》

(圖片來源Photo Credit:上海外灘美術館Rockbund Art Museum)

(圖片來源Photo Credit:上海外灘美術館Rockbund Art Museum)

上海外灘美術館即將於6月26日至8月26日舉辦中國當代藝術家林天苗的首場上海個展《体・统》,並邀請紐約古根漢美術館亞洲藝術部三星資深策展人亞歷山德拉・夢璐(Alexandra Munroe)擔任顧問策展人。

九十年代初,作為中國首批嘗試裝置和錄像製作的女性藝術家之一,林天苗不斷嘗試各種創作媒介,通過具有女性生活痕跡和符號意義的材料如針、棉、線、絲、布,將這些材料加工、纏繞、覆蓋於日常物件上,透露著對日常生活和傳統手工藝的關注和反思,以一種獨到的想像力及視野形成了鮮明、敏感且細膩的個人風格。

《体.統》以人體系統為構想出發,檢視並重新塑造「自我」在社會與技術現實變化中的運作方式。展覽分為四部分概念的探究:“個體意識”、“群體意識”、“公共意識”、“終極意識”,並與樓層相呼應,依次從美術館二樓展廳縱向延伸到六樓,為觀者帶來一場心理和感官上的“意識”之旅。作品涵蓋她二十餘年創作脈絡中極具代表性的裝置作品,以及藝術家自2017年起製作且從未公眾展出的數件玻璃材質的大型交互裝置,屆時,具有文獻意義的手稿也將一併展出。

丹麥藝術家希瑞.克蘭斯魯德個展:「我知道你想要的」

我知道你想要.jpg

我知道你想要,2017,150x120cm,油彩與畫布

萬物皆有裂痕.jpg

萬物皆有裂痕,2017,150x120cm,油彩與畫布

2016 年初「受控下的偶然」繪畫聯展裡,丹麥藝術家希瑞.克蘭斯魯德(Siri Kollandsrud)的作品首次在台灣亮相,獲得不小回響。克蘭斯魯德於在丹麥林比藝術中心(Lyngby Kunstforening)舉辦「我知道你想要的(I know what you want)」個展,呈現近年最新創作。

過去被評為屬於精神印象派(Metal Impressrion)的克蘭魯斯德,擅長將各種有機的、捲曲的、無組織的圖像形狀,以高度平衡的表現手法駕馭在畫布上,展現猶如極短詩篇般的美學。他的作品受到山西許村國際公社、丹麥海根美術館(Hygum Art Museum)、瑞士諾迪克水彩美術館(The Nordic Watercolor Museum)等眾多公共機構收藏。

林天苗受邀紐約古根漢美術館「1989後藝術與中國 : 世界劇場」展覽

展覽期間: 2017 年 10 月 6 日 —— 2018 年 1 月 7 日

圖片來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Photo Credits:The New York Times

圖片來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藝術家林天苗今年 10 月初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參與71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組成之聯展。

林天苗此次展出的作品〈縫紉機〉(Sewing),為 1997 年完成的裝置藝術。主體為一件以白絲線纏繞的兒童縫紉機。其中縫紉機為毛澤東時期生產的物品,連接著林天苗原生家庭在當時的記憶。

同時,在作品上方投射出過去縫紉手部影片,呈現傳統女性刺繡的工作場景。作品〈縫紉機〉維持了林天苗一貫平靜而精準的藝術手法,運用熟稔的絲線,對於中國過往和自身的記憶緊緊纏繞起來。

六間雪梨藝術機構聯合計畫 阿奎禮贊夫婦紙箱戰艦再出航

領航 | 土地 : 另一個國家計劃,圖片來源:莫斯曼藝術中心Head | Land : Project Another Country, Credit: Mosman Art Gallery

領航|土地:另一個國家計劃,圖片來源:莫斯曼藝術中心

以大型裝置藝術聞名的菲律賓藝術家阿奎禮贊夫婦(Alfredo & Isabel Aquilizan),日前受邀前往澳洲雪梨參與「HALO:Bayanihan Philippine Art Project」聯展,展出現地作品「領航|土地(Head | Land)」而備受矚目。該作品以大量紙板塑成一艘戰艦,橫跨兩層樓的空間,同時探討多個議題,包含家的空間與概念、菲律賓人的散居、西方社會的斜視、記憶與身分認同等等,由超過八百名社區工作坊參與者製作小戰艦,再由阿奎禮贊夫婦創作成大型裝置作品,以與群眾合作的創作方式象徵團體的力量。

此由六間藝術機構共同策辦,含莫斯曼藝術中心(Mosman Art Gallery)、新南威爾士藝術中心(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布萊克敦藝術中心(Blacktown Arts Centre)、坎貝爾敦藝術中心(Campbelltown Arts Centre)、孔雀藝廊與奧本藝術工作室(Peacock Gallery & Auburn Arts Studio)以及新南威爾士博物館(Museums & Galleries of N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