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藝術家希瑞.克蘭斯魯德個展:「我知道你想要的」

我知道你想要.jpg

我知道你想要,2017,150x120cm,油彩與畫布

萬物皆有裂痕.jpg

萬物皆有裂痕,2017,150x120cm,油彩與畫布

2016 年初「受控下的偶然」繪畫聯展裡,丹麥藝術家希瑞.克蘭斯魯德(Siri Kollandsrud)的作品首次在台灣亮相,獲得不小回響。克蘭斯魯德於在丹麥林比藝術中心(Lyngby Kunstforening)舉辦「我知道你想要的(I know what you want)」個展,呈現近年最新創作。

過去被評為屬於精神印象派(Metal Impressrion)的克蘭魯斯德,擅長將各種有機的、捲曲的、無組織的圖像形狀,以高度平衡的表現手法駕馭在畫布上,展現猶如極短詩篇般的美學。他的作品受到山西許村國際公社、丹麥海根美術館(Hygum Art Museum)、瑞士諾迪克水彩美術館(The Nordic Watercolor Museum)等眾多公共機構收藏。

羅迪尼・狄克森受邀冰島國際藝術雙年展 今年年底加爾澤展出

展覽期間: 2017 年 12 月 16 日 —— 2018 年 6 月 14 日

影片來源:Jeffrey CollinsFilm Credits: Jeffrey Collins

Jeffrey Collins Film Credits: Jeffrey Collins

羅迪尼・狄克森受邀參加由「加爾澤的風」(The International Biennale Fresh Winds)舉辦的國際藝術雙年展。此次展覽計畫中,主辦單位邀請藝術家到加爾澤居住五周,提供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在冰島和當地居民互動、體驗文化與自然,作為靈感與發想,結束後作品也會於加爾澤展出。從層層堆疊的重彩到輕盈的用色,在冰天雪地的冰島,我們期待狄克森再度帶來驚喜。

林天苗受邀紐約古根漢美術館「1989後藝術與中國 : 世界劇場」展覽

展覽期間: 2017 年 10 月 6 日 —— 2018 年 1 月 7 日

圖片來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Photo Credits:The New York Times

圖片來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藝術家林天苗今年 10 月初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參與71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組成之聯展。

林天苗此次展出的作品〈縫紉機〉(Sewing),為 1997 年完成的裝置藝術。主體為一件以白絲線纏繞的兒童縫紉機。其中縫紉機為毛澤東時期生產的物品,連接著林天苗原生家庭在當時的記憶。

同時,在作品上方投射出過去縫紉手部影片,呈現傳統女性刺繡的工作場景。作品〈縫紉機〉維持了林天苗一貫平靜而精準的藝術手法,運用熟稔的絲線,對於中國過往和自身的記憶緊緊纏繞起來。

六間雪梨藝術機構聯合計畫 阿奎禮贊夫婦紙箱戰艦再出航

領航 | 土地 : 另一個國家計劃,圖片來源:莫斯曼藝術中心Head | Land : Project Another Country, Credit: Mosman Art Gallery

領航|土地:另一個國家計劃,圖片來源:莫斯曼藝術中心

以大型裝置藝術聞名的菲律賓藝術家阿奎禮贊夫婦(Alfredo & Isabel Aquilizan),日前受邀前往澳洲雪梨參與「HALO:Bayanihan Philippine Art Project」聯展,展出現地作品「領航|土地(Head | Land)」而備受矚目。該作品以大量紙板塑成一艘戰艦,橫跨兩層樓的空間,同時探討多個議題,包含家的空間與概念、菲律賓人的散居、西方社會的斜視、記憶與身分認同等等,由超過八百名社區工作坊參與者製作小戰艦,再由阿奎禮贊夫婦創作成大型裝置作品,以與群眾合作的創作方式象徵團體的力量。

此由六間藝術機構共同策辦,含莫斯曼藝術中心(Mosman Art Gallery)、新南威爾士藝術中心(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布萊克敦藝術中心(Blacktown Arts Centre)、坎貝爾敦藝術中心(Campbelltown Arts Centre)、孔雀藝廊與奧本藝術工作室(Peacock Gallery & Auburn Arts Studio)以及新南威爾士博物館(Museums & Galleries of NSW)。

許哲瑜《重新破裂》於北美館「破身影」聯展展出

展出現埸 Installation View

展覽實景

兩段發生在 1995 年台北縣的集體記憶,是許哲瑜在作品《重新破裂》裡試圖編織的狂想事件,一是藝術家吳中煒於重新橋上的「台北空中破裂節」計畫,另一是同年發生在橋下的「全民計程車暴動事件」。本不相關連的歷史事件,許哲瑜利用影像在作品裡拼貼出有趣的對話,重新審視 90 年代後解嚴時期的社會對話。《重新破裂》於北美館展出「破身影」至 9 月 17 日。

歐陸藝博初試啼聲 摩根・歐哈拉作品獲矚目

展位現場 Booth Installation

展覽實景

六月份是瑞士巴塞爾眾多藝術盛會的關鍵月份,12至17日 VOLTA BASEL 也在素有巴塞爾地標之稱的 Markthalle 舉辦。摩根.歐哈拉(Morgan O'Hara)作品觀念性與敘事性強,兼具線條結構完整等視覺優勢,在藝博會現埸掀起討論熱潮,獲得當地藝術圈內人士的關注與喜愛。其中,歐哈拉在台進行的人文觀察作品也有幸受到當地藏家的青睞而收藏。

許哲瑜《麥克風試音》於首爾實驗電影與錄像節展出

《麥克風試音》作品局部 Detailed images of "Microphone Test"

《麥克風試音》作品局部

錄像裝置藝術家許哲瑜這個月帶著《麥克風試音:致信黃國峻》參加韓國首爾實驗電影錄像節(EXiS, Experimental Film and Video Festival)。許哲瑜的《麥克風試音》創作來自於已故作家黃國峻的短篇散文集《麥克風試音》,透過記憶的拆解與重組試圖呈現記憶是如何被建構與觀看的過程,《麥克風試音》系列作品曾獲得第十四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並於 2016 年受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同時也是台灣當代少數受台灣文學啟發的藝術創作。

今年首爾實驗電影錄像節的亞洲論壇將由台灣策展人王文琪帶著七位台灣藝術家,以「Digital Break」為主題,透過追七位生長於數位時代的藝術家,反思關於時空丶感知丶記憶與永恆的問題,迫使我們重新感受個人與周遭環境的親密關係。

佩塔・科因受邀參與國際女性藝術博物館「REVIVAL」展覽

無題 #781 Untitled #781圖片來源 Credit:Yassine El Mansouri

無題 #781,圖片由 Yassine El Mansouri 拍攝

佩塔.科因(Petah Coyeh)以創作大尺寸蠟雕以及拍攝詩意的影像作品聞名。今次,受到國際女性藝術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Women in the Arts, NMWA)的邀請,科因參與 6 月 23 日於該館開幕的「Revival」聯展,展出作品包含兩件蠟雕和一件攝影作品,其中「無題 (#781)」由藏家 Steven Scott 慷慨捐給 NMWA 永久典藏,而「無題 #1287(塔蒂)」則以深藍色丶紫色丶和紅色為主要色彩基調,作品中心有一隻鳥潛入了一個佈滿絲綢花丶流蘇和色彩鮮艷天鵝絨,科因精巧地運用隱喻意象來表現二十世紀法國電影製片人雅克 ‧ 塔蒂(Jacques Tati)。

日前在美國俄亥俄州托利多藝術博物館(Toledo Museum of Art)展出的「無題 #1176 (伊莉莎白)」和在加拿大蒙特婁美術館(Montreal Museum of Fine Arts) 展出的「無題 #825 (三隻孔雀)」,皆以科因擅長結合動物標本與人類毛髮等獨特材料的創作手法,在不知不覺中為觀眾營造出身臨於超然且令人不安的埸域,刺激且帶給觀眾的全新的視覺美感體驗。女性主義與陰性符號也是佩塔.科因創作的元素之一。今年年初到七月,美國佛羅里達博卡拉頓藝術博物館(Boca Raton Museum of Art)的「Glasstress Boca Raton」展覽中,科因也對外展示了其經典的玻璃作品。「無題 #1401 (三寸金蓮繡花鞋)」一對充滿了東方色彩,精緻小巧的手吹玻璃三寸金蓮繡花鞋置放在玻璃盒中,以象徵手法按現官代女性在無形的框架中的限制。

史丹.安克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計劃

史丹 ‧ 安克於德國貝塔寧藝術村駐村作品,圖片來源:史丹安克Stijn Ank's artwork in Künstlerhaus Bethanien, Credit: Stijn Ank

史丹 ‧ 安克於德國貝塔寧藝術村駐村作品,圖片來源:史丹.安克

安克此次來台,首先將於台北當代藝術館駐地創作丶舉辦個展,作品包含錄像裝置《Unvoid》,追問概念生成與實踐之間的過程如何被具象化丶空間與時間又是如何被體現出來;外在形體與實際質地充滿不和諧感的壁掛雕塑;以及依循當代館室外建物而生的現地雕塑,嘗試破除本有的空間隔閡與屏障,調和整體環境的呼吸節奏。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結束後,路由藝術也將帶著最新作品推出安克在台個展。

德國駐英國大使館展出 彼得 ‧ 辛莫曼展覽開幕

藝術家彼得.辛莫曼 ( 左 ) 與 藝術顧問蕊娜.費絲特 ( 右 ) 於展覽開幕現埸進行座談分享

四月份開始,彼得 ‧ 辛莫曼於德國駐英國大使館(German Embassy London)展出最新作品,這檔以「Colorscape」命名的展覽,除了以大眾熟悉的多彩環氧樹脂繪畫外,也公開辛莫曼近來嘗試加入白色環氧樹脂的新作。德國駐英大使特別強調,辛莫曼的作品擁有轉變空間裡時代感受的特殊能力,展覽將持續至今年十月。

佩塔 ‧ 科因自文學開展的藝術想像

無題 #1396 (凱薩琳大帝),圖片來源:佩塔・科因工作室

佩塔 ‧ 科因(Petah Coyen)的蠟雕作品向來自東西方經典文學中取經。日前受美國奧馬哈喬斯林藝術博物館現代與當代藝術(Joslyn Art Museum i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ollection)收藏的作品「無題 #1334(火車)」靈感即是由歌德小說家弗蘭納里 ‧ 歐康納(Flannery O'Connor)的系列六字小說開展而來。

今年年初於麻州藝術與設計學院(Massachusett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的「玻璃體: 玻璃內的集合體 Vitreous Bodies: Assembled Visions in Glass」展覽中,特別邀請佩塔 ‧ 科因以其經典的玻璃作品參與展出。在這埸展覽中,科因探索玻璃作為一種媒材的可能性,及其在當代藝術中的角色與運用。她以精緻的手吹玻璃為這埸展覽打造了三朵玻璃罩內的花朵,並以流蘇和串珠點綴。三朵花分別代表了三位創造時代的女性:中國的慈禧太后丶俄國的凱撒琳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及義大利作家埃琳娜 ‧ 費蘭特(Elena Ferrante),三位女性共有華麗丶堅強的盛放,進而形塑世界,同時卻也被世界放大檢視。

羅迪尼・狄克森 紐約 VOLTA 藝博會個展呈現

無題 Untitled (2016)

繼去年台灣藝術家許哲瑜受到國際藝術家矚目後,路由藝術今年再次參與紐約藝術盛會 VOLTA NY,帶著北愛爾蘭藝術家羅迪尼 ‧ 狄克森(Rodney Dickson)一同前往。狄克森近期不僅持續挑戰油彩刮除的繪畫手法,筆觸分佈丶寬窄丶力道等不斷推演和擴展,更因其舍人生命經歷的轉變,開始嘗試視覺上近乎全白油彩的系列。這一系列可以看見狄克森刮除上層白色油彩進而顯露出底層油料,油料被刮除的過程中,也順著刮刀而綿延薄如藕絲的色彩線條,那些未被刻意填平的凹坑,則是進一步地加深層次。

第三年度參與菲律賓藝術博覽會

2017菲律賓藝博-2.JPG

展位現場

路由藝術第三度參與菲律賓藝術博覽會(Art Fair Philippines),將帶著菲律賓藝術家金 ‧ 保羅 ‧ 馬汀(Gene-Paul Martin)丶阿奎禮贊夫婦(Alfredo & Isabel Aquilizan)丶英菲混血藝術家瑪雅 ‧ 海薇(Maya Hewitt)等多位藝術家作品前往馬尼拉。

佩塔・科因玻璃雕塑作品 佛羅里達博卡拉頓藝術博物館展出

無題 #1401 ( 三寸金蓮 ),圖片來源:佩塔・科因工作室

甫結束於西班牙 Casal Solleric 藝術中心的展覽後,2017 年年初佩塔 ‧ 科因(Petah Coyne)即受到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博卡拉頓藝術博物館(Boca Raton Museum of Art)邀請展出四件玻璃雕塑作品。展覽邀請 20 多位國際級藝術大師與長期作為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重點項目的 Glasstress 與 Berengo Studio 合作,以發展玻璃這樣媒材在藝術創作上的多元與實驗性。

許哲瑜《黑色大理花》於巴黎 Asia Now 展出

12008479_1197036170312064_380826279_o.jpg

鏡像自拍|Mirroring Selfie , (2015)

今年十月於巴黎開展的 Asia Now 特別單元「天真與感傷的小說家」展覽,找來中國大陸丶台灣丶香港丶法國及加拿大等十多位年輕藝術家,展出作品涵蓋繪幗丶攝影丶裝置及多媒體等,路由藝術家許哲瑜的作品「黑色大理花」系列也收錄其中。「天真與感傷的小說家」是來自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演講集,展覽借用這個標題,意在探討圖像創作中,是否存在著一個「腳本」就像一本小說丶一部電影或是一埸戲劇那樣。它可能是一段敘事,也可以僅僅是一種邢要陳述或搭建的結構。

日本京都市美術館繪畫聯展 羅迪尼 ‧ 狄克森、布萊德 ‧ 達西展出

螢幕快照 2017-11-10 下午2.32.24.png

展覽現場 ( Installation View )

羅迪尼 ‧ 狄克森(Rodney Dickson)與布萊德 ‧ 達西(Brad Darcy)受邀參與日本京都市美術館展覽。狄克森帶來發展近廿年的「花系列」作品,對比其標誌性的厚重油彩,此系列選擇將花束佇立畫面中央,透過淡雅平靜的視覺觀感傳達一如過往的反戰思想,象徵希望與和平。而擅長速寫的達西,作品「Getting Shining」則源自匯入電腦軟體的素描本塗鴉,藝術家將想法擴大融入 Photoshop 棋盤狀的預設背景,象徵靈魂之窗。此同時也為達西 2010 年作品「自我 Self」的縮影。

羅迪尼 ‧ 狄克森《人質》利物浦雙年展藝穗節—連接的地下室 展出

人質 (2016) 46分47秒Hostage (2016) 46'47"

人質 (2016) 46分47秒

2016 利物浦雙年展十月中甫落幕,路由藝術家羅迪尼 ‧ 狄克森(Rodney Dickson)今年也獲邀參與自 1996 年發起的「地下室計劃(Basement Project)」。此計劃目前設於雙年展義穗節之下,實際上卻是比1999年首屆雙年展早三年開始的藝術創作計劃。大膽多元的題材選擇,使得這個計劃能以更完整的姿態回應當代議題。狄克森展出 46 分 47 秒的錄像作品「人質 Hostage」 ,是為當今受到非人道對待之政治犯所下的註解。主角四肢被繃帶纏綁,一絲不掛地躺在地下室冰冷的石頭地板上,為了找到讓自己稍微舒服一些的姿勢,她不斷翻身扭動。地下室停滯的空氣不間斷傳來低嗚,偶爾夾雜遙不可及的鄰近街道聲。狄克森選擇留給作品無定向的結局,讓觀者自由想像主角之後的遭遇轉折。

性凌虐和情色宣乓是戰爭常見的制敵武器,無關國家或民族,這個現象已是散佈世界的刑求慣例,也使狄克森想起 911 後由美國開啟的一連串反恐戰爭,雖名為反恐行動,卻使用著恐怖分子引以為常的逼供方式。狄克森長期關注各地內戰議題,「人質 Hostage」更是拉高視野討論戰爭共享之非人道對待問題。此外,明年五月路由藝術也將帶來狄克森個人油畫展。

彼得 ‧ 辛莫曼現地製作環氧樹脂系列 德國美術館年底展出

地板裝置 Floor Installation圖片來源 Credit: Museum gegenstandsfreier Kunst

地板裝置 Floor Installation
圖片來源 Credit: Museum gegenstandsfreier Kunst

現地戶外裝置 On-site sculptures圖片來源 Credit: Museum gegenstandsfreier Kunst

現地戶外裝置 On-site sculptures
圖片來源 Credit: Museum gegenstandsfreier Kunst

年中結束位於家鄉的佛萊堡美術館展覽後,年底彼得 ‧ 辛默曼(Peter Zimmermann)將在德國奧特爾恩多夫的 Museum gegenstandsfreier Kunst 展出以環氧樹脂為主的三大系列作品——平面繪畫丶地板裝置與散佈村落的各處的衛星狀雕塑。這次作品多為現地創作,包含展廳大樓的環氧樹脂地板,即是源自奧特爾恩多夫當地的攝影圖像,經電腦數位軟體轉換解構後,再次經由辛默曼雙手將層層幻化的環氧樹脂直接繪於地板之上,呈現如水流般滋潤而清透的視覺觀感。另一專屬奧特爾恩多夫的作品則是幾件外型猶如衛星的環氣樹脂雕塑,個別循著河川佇立於綠地上,或懸掛於當地村落屋舍之旁。展覽將於今年 11 月 26 日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