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藝術家雙人組阿拉姆娜.孔蒂諾 和 艾利克斯.埃爾南德作品,於美國邁阿密「空間23」當代藝術聯展「你知道你是誰」盛大展出

「你知道你是誰」展場實景(照片由「空間23」提供)

古巴藝術家雙人組 阿拉姆娜.孔蒂諾 和 艾利克斯.埃爾南德 的數件裝置及繪畫作品,於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的私人美術館「空間23」(El Espacio 23)最新的當代藝術聯展「你知道你是誰:豪爾赫.M.佩雷斯收藏中的新進古巴藝術作品」盛大展出。其中,本次展出 阿拉姆娜.孔蒂諾 的裝置作品〈上升〉(2016),透過大數據資料視覺化的創作取徑,探討當代的污染如何對環境產生影響。艾利克斯.埃爾南德的一系列複合媒材繪畫,則透過再現獨裁者塑像拆除的情景,對權力與政治體制的關係,提出深刻的探討。

「你知道你是誰」由策展人 Anelys Alvarez 及 Patricia Hanna 共同策劃,匯集了 豪爾赫.M.佩雷斯 收藏自2017年以來所購藏、橫跨數個世代超過 100 名古巴藝術家所做作品。展覽包含眾多古巴藝術史上的重要藝術家,透過展出藝術家各自的創作路徑與藝術實踐,映照國內及海外古巴人共有的文化記憶,亦回應當前古巴的社會及政治議題。

佩塔.科因作品〈無題 #922(奇怪的鳥)〉於土耳其阿布杜勒梅西.艾芬迪宅邸「你知道是誰」展覽中展出

佩塔.科因〈無題#922(奇怪的鳥)〉,1997-98(Wit McKay 攝,照片由藝術家提供)

美國知名當代藝術家佩塔.科因(Petah Coyne)作品〈無題 #922(奇怪的鳥)〉,現於「你知道是誰」(You Know Who)展覽中展出。該展由策展人賽倫.安森(Selen Ansen)及貝姬.匹塔拉奇(Brigitte Pitarakis)策劃,於土耳其重要的歷史建築與當代藝術展館 阿布杜勒梅西.艾芬迪 宅邸(Abdülmecid Efendi Mansion)展出。此展邀請超過 45 位國際知名藝術家,透過超自然及其對於人類情感、行為、藝術生產的影響,探討拜占庭文化與當代藝術之間的關聯。

〈無題 #922(奇怪的鳥)〉創作於 1997 - 98 年,為科因在 1990 年代結合毛髮與動物標本探討動物所居住黑暗幻想世界的代表作之一。在這件作品中,外型一度清楚可辨的鳥類標本,如今纏繞在黑髮交織而成的網中,成為一種想像的奇幻聚合生物;而該作品中的網狀,令人回憶起愛爾蘭黑蕾絲及蜷曲成團的灰塵,向著觀眾爬行而出。

佩塔.科因預計於 2023 年 5 月於台北路由藝術舉辦全新個展,敬請期待。

美國著名當代藝術家羅娜.龐迪克個展——九月於 奧地利維也納美景宮美術館 登場

美國著名當代藝術家羅娜.龐迪克(Rona Pondick),在奧地利維也納美景宮美術館的個展於九月登場。羅娜.龐迪克本次於美景宮卡隆廳展出其創作於 1998 -2001 年間的金屬雕塑作品〈猴群〉,該作刻畫數隻猴子環繞嬉戲,部分身體部位則呈現人類身軀及頭部的樣貌,於生動活潑之姿中顯露出陰鬱受苦之貌,表現出藝術家此一時期一貫的創作風格。

同時,羅娜.龐迪克另一件創作於 2006 - 2008 年間的作品〈樹上的頭〉(Head in Tree)則參與該館當代藝術聯展「生長:藝術中的樹」(Grow: The Tree in Art)。該展由藝術史學家暨策展人米羅斯拉夫.哈拉克策劃,聚焦與「樹」有關的藝術作品,呈現人類與自然生態彼此相互構連的複雜關係,以及樹木與植物在其中所扮演的多樣角色。在〈樹上的頭〉一作,藝術家以自己的頭翻模重塑,並結合樹木形體,回應自新石器時代起反覆出現在藝術或神話中的人樹形體,以及人類自我與自然界動植物之間的複雜關係。

該展於 9 月 22 日開幕當天,也湧入超過 600 名 VIP 貴賓於羅娜.龐迪克的作品展廳齊聚一堂參加開幕,一同欣賞羅娜.龐迪克的作品!

彼得・辛莫曼作品《旅遊指南》系列於德國維拉詹德斯美術館展出

彼得・辛莫曼《旅遊指南》系列展出實景(照片由藝術家提供)

德國著名當代藝術家彼得・辛莫曼 1990 年代創作之經典作品《旅遊指南》(Travel Guides)系列,近期於德國維拉詹德斯美術館「圖書狂熱:藝術中的書」(Bibliomania: The Book in the Art)展覽中展出。該展覽透過聚焦當代藝術中的「書」,彙集繪畫、速寫、攝影、電影、裝置、藝術家書籍等不同媒材的藝術創作,探討在數位媒介逐漸興起的時代中,「書籍」此一傳統紙本媒介仍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當代藝術對於當代社會中「書籍」所扮演角色的重新思考與再創造。

《旅遊指南》系列,是彼得・辛莫曼開始使用環氧樹脂的開端。80 年代從學校畢業正式投入概念藝術的辛莫曼,借以模仿放大書籍封面為主題,讓觀看者挑戰關於自我的認知和感受的相互影響,包括對眼前似是而非的藝術作品的詮釋體驗。而這一系列作品也是開展辛莫曼職業生涯的第一個里程碑。

法蘭西斯卡.芬納特創作計畫《人類紀念建築》預計於 2022 年 12 月完成

左:《人類紀念建築》電腦模擬示意圖(圖片由藝術家提供),右:藝術家法蘭西斯卡.芬納特團隊與德國駐印尼大使館成員,共同於《人類紀念建築》基地合影(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畫廊代理藝術家 法蘭西斯卡.芬納特於印尼的大規模創作計畫《人類紀念建築》(Monumen Antroposen),預計於 2022 年 12 月完成。本次創作計畫由德國聯邦外國事務局所贊助,由藝術家法蘭西斯卡.芬納特偕同藝術家伊旺.維喬諾(Iwan Wijono)、策展人伊格娜蒂雅.尼魯(Ignatia Nilu)、建築師多尼.尤丹托(Dhoni Yudhanto)組成跨領域團隊帶領,於距離印尼日惹地區主要的廢棄物處理場約 100 公尺處、佔地 6000 平方公尺的基地,以回收塑料壓製的塑料石,建造一座巨大的複合建築群。據藝術家表示,此計畫試圖創建一個廢棄物、塑膠的回收循環體系,並藉此打造一個提供自造者、藝術家發揮,並促成社會改變的藝術空間。

羅娜.龐迪克作品〈小袋鼠〉、〈貓〉於紐約州拿騷美術館展出

Rona Pondick 作品〈小袋鼠〉(Wallaby)、〈貓〉(Cat)於拿騷美術館展出(照片由藝術家提供)

畫廊代理美國重要當代藝術家羅娜.龐迪克(Rona Pondick)今年下半年透過策展人的規劃及選介,預計於歐美四大美術機構展出。首先登場的是於紐約州拿騷美術館(Nassau County Museum of Art)的展覽「此外其他的世界:藝術中的超自然」(Other Worlds Than This: The Supernatural in Art),藝術家於此展出的〈小袋鼠〉(Wallaby)、〈貓〉(Cat)兩件雕塑作品。同時,藝術家也將於展覽期間於該美術館舉辦一場藝術家座談,分享其自 1980 年代中期開始至今的創作生涯。

布萊德.達西版畫書《標記與星火》首度與台灣讀者見面

布萊德.達西手工版畫書《標記與星火》封面、內頁照(照片由藝術家提供)

《標記與星火》(Marks and Sparks: Drawings and Words by Brad Darcy)是美國藝術家布萊德.達西(Brad Darcy)所製作的藝術家書籍。本書為全球限量 50 版,書籍封面為藝術家手工繪製,每本皆有細微不同。書籍內容精選 76 幅藝術家創作於 2017 - 2020 之間的速寫作品,其中每幅創作時間皆不超過一分鐘。有別於5年前的第一冊版畫書,第二冊裡更展現達西的文字天份,收錄 26 則長短不一的短文俳句。透過這些文字,藝術家標記了自己在藝術生涯追求創作的過程中,所瞥見的點點星火。

古巴創作雙人組:阿拉姆娜.孔蒂諾和 艾利克斯.埃爾南德 將永續議題帶至新竹「春室藝術中心」——展期從 6 月 9 日至 9 月 9 日

代表古巴於威尼斯雙年展(Venice Biennial)展出的觀念藝術家 阿拉姆娜.孔蒂諾 以及 艾利克斯.埃爾南德(Ariamna Contino & Alex Hernández),以精細的雕工與純白的紙張——呈現對環境、戰爭與毒品運輸等現代社會議題之反思。儘管作品畫面純淨,藝術家對社會關懷的強烈立場卻展露無遺。藝術家與大自然之間的虛構對話,激盪出創作倫理與自然環境的道德考量。孔蒂諾為沈默的地球發聲,呈現藝術家在啟發社會、豐富文化時,亦消耗地球有限資源的道德拉扯,建構出一個挑釁意味濃厚、同時令人深思的空間,邀請觀者思索個體實踐所需的代價,探索存在的本質:個人的身心靈即為存在本身,抑或是集體環境定義了我們的身份?這次路由藝術與新竹的春室藝術中心合作,將這組古巴創作雙人組的作品帶至新竹,本次展期從 6 月 9 日至 9 月 9 日。

羅娜.龐迪克 將於 2022 年下半——在四大美術機構展出

美國重要的當代藝術家羅娜.龐迪克(Rona Pondick)在今年下半年有非常忙碌的展出行程,全世界當代美術館不斷的關注她的過往和新作,透過策展人的規劃,邀請在四大美術機構展出。包括早期作品〈猴群〉(Monkeys)以及 〈樹中之頭〉(Head in Tree)將在奧地利美景宮(Schloss Belvedere)的前宮和卡隆大廳現身。〈小袋鼠〉(Wallaby)將於紐約洲拿騷美術館(Nassau County Museum of Art)展出,近年來的〈Color Sculptures〉在開始展出後,受到廣大的回應,在今年八月和十月分別參與位於喬治亞洲 Zuckerman Museum of Art 以及紐約 Hudson Valley MOCA 的展出。

印尼藝術家阿里.貝瓦吉「編織海洋」將在 7 月 5 日至 8 月 26 日於 新加坡 南洋藝術學院 展出

阿里.貝瓦吉 1975 年於印尼出生,現在定居與創作在加拿大蒙特婁與峇里島。從 2020 年疫情期間開始發展的《編織海洋》計畫(Weaving the Ocean),力行環境永續外,更透過聘請峇里島居民,以藝術的實質幫助飽受疫情衝擊的人們。在這個發人深省且感動人心的計畫中,孕育出的作品宛若峇里島海岸的孩子,在柔和的色彩中散發平靜又溫暖的氛圍。這個計劃已經在世界各地包括:台北、蒙特釋、曼谷展出,在今年七月我們將把這一個別具意義的計劃帶到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 Singapore)。

北歐藝術家希瑞.克蘭斯魯德於瑞典鄧克文化中心聯展「致新時代」展出

希瑞.克蘭斯魯德(Siri Kollandsrud)參與瑞典鄧克文化中心「致新時代」(en ny era)聯展,展覽試國探討因疫情而重生的新世代,以及對人類文化藝術產生的影響。克蘭斯魯德的創作靈感來自於對生活周遭過視覺和心靈上的觀察,同時利用無邊界的綺想去探索新世界,其作品的展現正是對新時代人類生活的詮釋。

美國雕塑家羅娜.龐迪克受雜誌 ODDA 採訪

羅娜.龐迪克(Rona Pondick)為美國當代最具代表性的雕塑家,其創作主題圍繞在身體禁錮與思想自由的個人體驗,以其混合性、隱喻性和對人體變化的處理而聞名,在國際知名雜誌 ODDA 與龐迪克深度對談裡,龐迪克分享了她對時間和人性各個面向的解析,以及對我們所在世界的看法。

秘魯藝術家安娜・特蕾莎・巴博扎參加第23屆雪梨雙年展 “河流”

安娜・特雷莎・巴博扎(Ana Teresa Barboza)搭檔拉斐爾・弗里爾(Rafael Freyre)的裝置藝術〈水利生態系統〉(Water Ecosystem)於第 23 屆雪梨雙年展展出,他們透過建築、視覺藝術和編纖藝術,探索當代居所和自然環境的關係。裝置藝術〈水利生態系統〉讚頌水在秘魯多元的濕地生態系統和文化遺產所扮演的象徵性角色,巴博扎和弗里爾的靈感源自於前哥倫布時期的古老運河系統,這件多種感官的裝置是把自然元素和傳統及當代的技術融合一起,邀請觀賞者走過這片濕地,體驗整個水利生態系統。

安娜・特蕾莎・巴博扎參與第 15 屆厄瓜多昆卡雙年展

恭喜安娜・特蕾莎・巴博扎參與第 15 屆厄瓜多昆卡雙年展。此屆雙年展主題以三個軸心:傳統知識、生態女性主義與未來世界,試圖找尋解決生態危機的解答,並且從不同的角度建構出另一種可能的世界。擅長將自然生態融入編織創作的安娜・特蕾莎・巴博扎,將與其餘 33 位藝術家以地球元素呈現對環境保護的關懷,以及不斷演進的人類有機發展。

佩塔.科因作品〈無題 #697〉受國家設計學院典藏

恭喜 佩塔.科因 早期的黑沙雕塑〈無題 #697〉( “Untiled #697”,1991)正式納入國家設計學院的永久典藏。位於紐約的國家設計學院由塞繆爾.莫爾斯、阿舍.杜蘭德、托馬斯.科爾等知名藝術家於 1825 年成立,旨在以教學與展覽形式推廣藝術。目前此機構精選了八千多件頂尖藝術品加入其館藏,其中包含了科因這件以美麗又脆弱的意象探討著死亡、腐朽的精美雕塑。

美國雕塑家羅娜・龐迪克作品〈小袋鼠〉受 沃克藝術中心 典藏

羅娜・龐迪克於 2007 - 2012 間完成的作品〈小袋鼠〉正式成為全美最重要的美術館之一——沃克藝術中心(Walker Art Center)的典藏作品。沃克藝術中心原是木材大亨 T.B.沃克 家中的私人藝術收藏,在 1879 年決定對外開放,也讓此家族的私人空間轉變為今日的沃克藝術中心。龐迪克這件經典作品,將與全世界頂尖藝術家如安迪.沃荷(Andy Warhol)、賈斯珀.瓊斯(Jasper Johns)、小野洋子(Yoko Ono)和卡拉.沃克(Kara Walker)等人並列其中。

安娜.特蕾莎.巴博扎作品受秘魯里馬克保險典藏

恭喜安娜.特蕾莎.巴博扎的作品〈里馬克的歷史〉(Historias del Rímac)納入秘魯歷史最悠久的保險公司——里馬克保險的典藏。在〈里馬克的歷史〉中,巴博扎以織物重新詮釋領土,並述說水流是如何連結我們腳下的土壤。藝術家使用了來自庫斯科和蘭巴耶克安第斯山脈的天然紗線與當地植物作為染料,透過運用不同地區與聚落的素材,將創作者與地域之間的力量匯流於這件編織作品中。

林先生的行動美術館:藝術品 × 醫療機構

徐瑞謙的作品 〈十折×2〉(Ten Folds×2)延續先前的 「林先生的行動美術館:藝術品 × 醫療機構」 經由藏家,並透過我們協助捐贈至台灣各大醫院,這個計劃執行至第三站:彰化基督教醫院。現在座落於彰化基督教醫院的〈十折×2〉譜出了療養心靈的平衡音色,期許堅毅中帶柔的鋼鐵和串連作品的纖細棉線——能為正經歷苦難的人們注入一煦暖流。

許哲瑜〈麥克風試音:致信黃國峻〉受 M+ 博物館典藏

即將於今年 11 月開幕的 M+ 博物館致力推廣 20 及 21 世紀的視覺文化,期許透過香港的視角放眼國際。自 2012 年起蒐羅世界各地藝術家、設計師和建築師的作品,並藉著藏品探索和記錄當代多元文化及技術的 M+,也於近期將台灣藝術家許哲瑜的錄像裝置作品〈麥克風試音:致信黃國峻 〉納入典藏。多次獲得國際大獎殊榮的許哲瑜在這件作品中,從文學作品出發並運用虛實手法,探討生死與共體記憶。

台灣藝術家高雅婷機構聯展:嘉義市立美術館

嘉義市立美術館的當期展覽「由林成森」(A Rhythm of Tree Forming the Forest),由蔡明君與陳湘汶擔任策展人,回望著歷史亦探討山林與城市之間的關係,陳湘汶表示:「可以看到藝術家如何去看待這一些林木的產業,例如說他們去思考從原木到木材,或者是說關於台灣的森林砍伐的這一些議題。」高雅婷在此展中展出的〈阿里山雲海〉以最飽負盛名的阿里山雲海為創作題材,使用各式的影像資料來重繪。透過將油彩於畫布上重繪並且將雲海的影像檔案拼貼的過程中,高雅婷用其內斂的線條與色彩創造出了其眼中的雲海及這片森林所蘊含的文化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