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的環境永續計畫:「編織海洋」— 阿里.貝瓦吉

短短 6 分鐘的影片道出藝術行動如何產生居民的共生力。

定居並創作於加拿大蒙特婁的印尼藝術家阿里・貝瓦吉(Ari Bayuaji)2020 年時意外地在峇里島沙努爾海岸的紅樹林,發現大量纏繞在樹根上的塑料繩,於是發想了「編織海洋」(Weaving The Ocean)計畫,力圖與當地居民攜手將塑膠垃圾轉化成編織藝術品。

此計畫除了實踐環境永續外,更透過聘請當地居民作為助手,幫助因疫情飽受衝擊的峇里島居民。「編織海洋」計畫中,作品的顏色完全來自塑料繩本身,但藝術家仍在受限的色彩選擇中,拼組出既平靜又柔和多彩的抽象作品。

阿里透過「編織海洋」一步步帶領居民,以藝術實質的力量幫助了一個小鎮,並詰問:當人們不再可以旅遊在時可以做些什麼?「解答即在大自然中」阿里.貝瓦吉如此回應。

恭喜徐瑞謙參展毓繡美術館聯展

台灣藝術家徐瑞謙的作品現於毓繡美術館聯展《詩性維度》展出,展覽以「詩性」具延展和包容的特性,探討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處理或面對事物的過程。在此次的展出作品中,徐瑞謙轉化並拼組日常可見的媒材,找尋這些材料與身體動作產生的能量聚焦與釋放,詰問物質與行為間的關係。

台灣藝術家許哲瑜作品〈副本人〉將參展巴西聖保羅雙年展

34th Bienal de São Paulo|

第 34 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 ( 34TH BIENAL DE SÃO PAULO )

台灣藝術家許哲瑜的獲獎作品〈副本人〉(”Single Copy”, 2019)將於第 34 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儘管天黑,但我仍在唱歌》中展出。

此次巴西聖保羅雙年展展題《儘管天黑,但我仍在唱歌》Though it’s dark, still I sing藉著引用巴西詩人蒂亞戈.德.梅洛於1965年的創作, 詰問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刻,藝術可以做什麼?

在許哲瑜的參展作品〈副本人〉中,藝術家透過詮釋台灣張氏兄弟所經歷的連體嬰切割手術,交織個體回憶與當時兩岸政治關係的集體記憶。此作品將與其他 90 位藝術家的創作一同於聖保羅雙年展展出,反思這個時代中我們需要的是何種藝術形式,我們又該如何應對這個紛擾的世界?

基斯.古祖瓦德於 Club Solo 展出訪談影片

此個片段,揭示一幕幕基斯.古祖瓦德先前於 Club Solo 展出的作品與其創作過程——亦淺述該位藝術家之創作本衷。

藝術史學家 Linda Köke 如此評論古祖瓦德的作品:「古祖瓦德作品中的力量不在於他畫的東西,而是在於他遺漏的東西——力量在於空白的行距間。」基斯.古祖瓦德使用簡單、不起眼的碎片,拼組畫面,並以油彩取代紙張,在顏料的留白間,捕捉無常世界中的暫時性。

Credits: Joep de Boer, i.s.m. Raquel Vermunt (productie) en Richard Guenne (sound)

佩塔.科因機構聯展:畢爾巴鄂市立美術館

Petah Coyne “Untitled #959 (1999-2000)” in Spain at The Bilbao Fine Arts Museum'

佩塔.科因 〈無題 #959〉, (1999-2000),於西班牙畢爾巴鄂美術館

佩塔.科因的〈無題 #959〉(1999 - 2000),正於西班牙畢爾巴鄂美術館的聯展《女人學》(Womanology)中展出。該作品使用了藝術家 1990 年代末和 2000 年代初最常使用的媒材——石膏,以潔白衣袍包裹的背影面向觀者,立於多個方形結構中,更顯得凝定,是藝術家世紀初的重要作品。

《女人學》從畢爾巴鄂本地藏家何塞.拉蒙.普里託的私人收藏中,精選 35 位女性藝術藝術家的 43 件作品,廣泛地涉及藝術史的不同階段和多樣的女性觀點。

恭喜安娜.特蕾莎.巴博扎參展瓜地馬拉雙年展!

路由藝術目前正在展出的秘魯藝術家 安娜.特蕾莎.巴博扎,馬不停蹄地在瓜地馬拉為即將開幕的第 22 屆瓜地馬拉雙年展(Biennial de Arte Paiz)做準備,今年的雙年展,以「迷失/之間/一起(Lost. In Between. Together)」為題,反思南半球的永續危機,邀請多位藝術家檢視其根源與現狀,探索藝術與環境的連結。安娜以其細緻多彩的織品乘載了生態知識與在地文化。自如遊玩多媒材間的安娜,此次又帶來全新創作,倡議最關切的環境永續議題。

秘魯藝術家安娜.特蕾莎.巴博扎 受邀 2022 雪梨雙年展

不只創作細緻的跨媒材織物作品,秘魯藝術家安娜.特蕾莎.巴博扎也擅長駕馭其他自然元素,製作倡議環境主題的大型裝置。安娜名為「水生態系」(”Ecosistema del agua”, 2019)的作品,不僅贏得 MAC 利馬藝術與創新國家獎,更獲得 2022 雪梨雙年展策展團青睞,受邀於明年展出。

紐約雕塑家暨攝影師 佩塔.科因 作品現正於韓國首爾的 APMA 美術館展出

Photo Courtesy of Amorepacific Museum of Art, 2021, Photo credit: K2 Studio, 2021

照片來源:Amorepacific 藝術博物館,攝影:K2工作室,攝於2021年

紐約雕塑家暨攝影師 佩塔.科因 現正於韓國首爾的 APMA 美術館(Amorepacific Museum of Art)的館藏展「APMA,第三章」中展出作品〈無題 #1243,深心密語〉(2007)。

APMA 美術館由韓國化妝品巨頭愛茉莉太平洋集團(Amorepacific Group)經營,集團旗下擁有 16 個女性品牌,8 個男士品牌、6 個生活用品及5個保健品牌。APMA 自2018年開幕以來,總共舉辦三次館藏展,其中 「APMA第一章」、「APMA 第三章」均為當代藝術,「APMA 第二章」則展出史前時代到現在的繪畫、屏風、陶瓷和服裝等;不僅顯示巨頭傲人的收藏實力、也體現企業對公眾的美學承諾。

佩塔的展出作品名來自西班牙導演伊莎貝拉.庫謝特執導的同名電影:深心密語 (The Secret Life of Words, 2005)。該片雖未於台灣發行,但囊括十幾項國際電影獎項。故事描述一位失去聽力的波士尼亞難民女子與一名失去視力男子的互動;在電影沉靜的內心獨白中,描述生命的迷失與孤寂,以及靈魂間的互相癒療——恰如作品如繭密織、肖似一只耳朵的密網,支撐起狀似結霜、層層墜下的絕美花朵,觀者彷彿也得以寄存難言之傷、看見那些曾接住自己的深刻情誼。

紐約藝術家羅娜.龐迪克作品現正於美國納榭雕塑中心 展出

「如果不能與自然之美匹敵,何不加入自然?」──羅娜.龐迪克

紐約藝術家羅娜.龐迪克(Rona Pondick)作品「樹上的頭」(Head In Tree)現正於美國納榭雕塑中心(Nasher Sculpture Center)的聯展中展出。

羅娜自 90 年代末期起,以自己的頭製作模具,並將自己頭部的雕塑與不同的動植物結合,遙遙回應從新石器時代起便一直反覆在藝術史或神話中出現的人獸、人樹形體。

〈樹上的頭〉(Head in Tree)便是羅娜此一創作時間中,第一個作品實物大小和自己的頭相同的人樹作品。這位翻玩材料的大師與策展人對談時聊到自己的人樹雕塑時說:「啞光粗糙的樹皮與滑順光亮的頭部,形成鮮明對比,光滑的鏡面戲玩自戀的概念,吸引觀眾進入自己的視線……我喜歡看材質對比所呈現的矛盾和隱喻意義!」

卡斯帕爾.波恩於丹麥國立美術館聯展:觸摸

Image credit: Statens Museum for Kunst, SMK,

圖像來源:丹麥國家美術館 (Statens Museum for Kunst, SMK)

丹麥國立美術館(SMK)於3月11日起在美術館庭園開幕戶外展覽「觸摸」。SMK 聯手紅十字會、丹麥零售集團 Coop、和埃森哲互動公司旗下公司 Hjaltelin Stahl,邀請三位媒材不同丹麥藝術家包含 Kaspar Bonnén、以三個全新戶外裝置,標記這一年的影響與人類的休戚與共。以 Kaspar 的詩句:

「我以為我們該一起建造點什麼,但我卻一直在挖。」藉以使用再生磚塊鋪於館外,呈現疫情中社會心理的動盪翻轉、以及人類對環境倫理的反省。

「在全球大流行滿一年的此刻,這句話成為一個複雜的表述,既提示個人如何在親密的社會環境中行動,也廣義地描繪了人類如何努力建造、最終卻往往崩壞的徒勞與諷刺。」──卡斯帕爾.波恩

索迪絲.阿德丹斯多堤 作品正於雷克雅維克美術館《原始能量》聯展展出

57a1fcdf-0d29-45fa-8752-aeace4996d1d.jpeg

《原始能量》(Raw Power)展出冰島波普藝術大師艾豪(Erró)的精彩作品,並精選 15 位冰島當代藝術家聯合展出,索迪斯也是其中之一;藉由這些當代作品中豐富的藝術史脈絡、當代敘事與視覺象徵,向大師致敬,藉此讓觀眾一窺艾豪對冰島藝術的啟發。艾豪與索迪斯皆於異鄉聲名鵲起;大師於法國與西班牙長居,索迪絲則在紐約建立堅實的藝術生涯,她曾提及創作中有許多紐約藝術的元素。反之,在紐約人們總談論在作品中有多少冰島風情。


艾豪與索迪絲作品交會處是什麼?策展人 Birgir Snæbjörn Birgisson:「這些冰島藝術家的藝術實踐、觀念和存在如同英國作家珍特.溫特森(Jeanette Winterson)對詩的描述:『並非藏匿自我、而是尋覓自我的地方,真實而完整地擁有我們需要的原始能量。』」

彼得.辛莫曼的擬生物狂想

8d08314f-3373-4e75-ab62-4f7ea0b94068.jpeg

誰不想要在這樣的辦公室裡工作?!彼得.辛莫曼為亥姆霍茲研究中心(HZI)——隸屬德國最大的非大學科學組織、位於德國布倫斯維克的公共研究機構——新落成大樓創作了全樓層裝置。三維結構蜿蜒在亥姆霍茲研究中心的樓梯間牆壁上,彷彿定居此處、不斷繁衍的奇特生物。網球大小、尺寸不一的彩色物體散發光暈,相聚成團、飄散開來、又沒入牆壁,肖似亟待解密的生物——既呼應研究中心專攻的細菌病毒研究主題與觀察,也與在此處研究員的視線、思緒、與靈感交融激盪。

桑久保徹個展於日本神奈川縣 茅之崎市立美術館盛大展出

Toru Kuwakubo solo at Chigasaki City Museum of Art. 桑久保徹個展於茅ヶ崎市美術館

桑久保徹 個展於茅之崎市立美術館(茅ヶ崎市美術館

茅之崎市立美術館現正舉辦桑久保徹個展。對桑久保徹來說,以藝術史上各個時期藝術家的思維與技法為原型、再次創作的過程,亦是他反思自身藝術定位、詰問歷史、收藏市場的智性探索。在這一次的個展中,觀者將與他的作品再次相遇,感受他作品中時空交錯的魅力與思維激盪。

台灣藝術家許哲瑜榮獲 2020 年巴塞隆納 Loop 錄像藝術製作獎

圖片出處:Fundació Joan Miró 網站

西班牙巴塞隆納 Loop 錄像藝術製作獎於 2018 由 Han Nefkens 基金會與 Loop 錄像藝術博覽會(Loop Barcelona)及米羅美術館(Fundació Joan Miró)共同設立,此獎項致力於贊助亞洲藝術家以提升錄像作品的產量。

Loop 錄像藝術製作獎的 15,000 美元獎金,將會被許哲瑜用於未來的創作中,這件新作將於 2021 至 2022 年陸續於全球各大學術機構展出,如西班牙米羅美術館(Fundació Joan Miró)、Loop 錄像藝術博覽會(Loop Barcelona)、日內瓦當代藝術中心(Centre d'Art Contemporain, Genève)、北京中間美術館(Inside-Out Art Museum, Beijing)、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及馬來西亞 ILHAM, Kuala Lumpur。


獲此殊榮許哲瑜表示:「我大多數的作品探索著在台灣發生的、個人與集體回憶的關係,很開心我的努力在海外獲得了正面的迴響,非常期待明後年與 Han Nefkens 基金會的持續合作。」

基斯.古祖瓦德個展由荷蘭藝術組織 Club Solo 舉辦

Kees Gouzwaard solo exhibtion held by Club Solo. Club Solo 舉行之基斯‧古祖瓦德個展現場照

舉行之基斯‧古祖瓦德個展現場照

享譽荷蘭的藝術家倡議組織:Club Solo 多年來與荷蘭與比利時的著名博物館、安特衛普當代藝術博物館等機構策展人合作,定期在荷蘭南部布雷達市歷史悠久的藝術空間中展出知名藝術家的個展,2014 年迄今已經舉辦 27 場精彩的展覽。

目前正展出的第 28 號個展(2020 年 11 月 19 日至 2021 年 1 月 10 日),即為甫於上一檔路由雙個展中出展的藝術家:基斯.古祖瓦德(Kees Gouzwaard)。

展覽中古祖瓦德除了展出新作,也包括過去十五年間的精選作品。「我製作的模型終會崩解消失,但油畫仍在。彩色碎片是聲調。線性和環形運動在此是切題的,格子與即興之間的關係亦是。」——藝術家如此舉重若輕地說明了自己的藝途追索。

羅娜.龐迪克經典作品於德國沃爾夫斯堡藝術博物館展出

德國沃爾夫斯堡藝術博物館展覽「欲說還休 In Aller Munde」(On Everyone’s Lips)甫於十月底正式開幕;該館館藏以現代與當代藝術為主,經常提出深具時代性的展覽命題,是重要的當代歐洲藝術機構。

紐約藝術家羅娜.龐迪克 1990 年代的代表作《小浴女》(Little Bathers)不僅受邀展出,更擔綱展覽主視覺,率先在德國街頭主演這場齒唇的藝術盛宴,以牙齒的符號與隱喻,引領我們探詢時代洪流中的各種異議 。


展覽資訊:
▎欲說還休 (On Everyone’s Lips)
展期:2020年10月31日- 2021年4月5日

法蘭西斯卡.芬納特參展「2020 國際女藝術家澳門雙年展」

Left Image | 左圖: ARTFEM Women Artists International Biennial of Macau|2020 ARTFEM第二屆國際女藝術家澳門雙年展 Right Image|右圖: Franziska Fennert|法蘭西斯卡.芬納特〈Mother Earth|大地之母〉2020, Used ironed plastic bags sewed on canvas, acrylic paint, spray paint, threads|熨燙舊塑膠袋並…

Left Image | 左圖: ARTFEM Women Artists International Biennial of Macau|2020 ARTFEM第二屆國際女藝術家澳門雙年展
Right Image|右圖: Franziska Fennert|法蘭西斯卡.芬納特〈Mother Earth|大地之母〉2020, Used ironed plastic bags sewed on canvas, acrylic paint, spray paint, threads|熨燙舊塑膠袋並縫製在帆布上、丙烯酸塗料、噴漆、棉線, 90 x 120 x 7 cm|35.4 x 47.2 x 2.8 inches
Image Credit|圖片來源:Rangga Purbaya

旅居於印尼日惹的德國藝術家法蘭西斯卡.芬納特(Franziska Fennert)現正於2020 ARTFEM 第二屆國際女藝術家澳門雙年展中展出裝置作品,以回應本屆雙年展主題:「本然」,對「自然環境」這一全球性的話題進行反思,反映人們對環境應有的作為。

透過兩件裝置,藝術家想表達:「大自然如同我們延伸的身體,我們需要重新定義與自然的關係,從剝削轉為合作。」


展覽資訊:
▎2020 國際女藝術家澳門雙年展
展期:2020年9月30日- 12月13日

徐瑞謙參與新北市藝文中心《給火星人類學家》聯展

Left Image: Jui-Chien, Hsu and his latest work “Is It a Bathroom?”  Right Image: New Taipei City Arts Center current exhibition“To Martian Anthropologists” 左圖:徐瑞謙的最新作品《是浴室嗎?》|右圖:新北市藝文中心的當期展覽《給火星人類學家》

左圖:徐瑞謙的最新作品《是浴室嗎?》(Is It a Bathroom ?)|右圖:新北市藝文中心的當期展覽《給火星人類學家》(TO MARTIAN ANTHROPOLOGISTS)

台灣新北市藝文中心為集合演藝廳、展覽廳、市立圖書館及黃龜理紀念館等多元的藝文空間,此中心策辦各式展演活動,提供民眾多元、優良的藝文欣賞空間。

圖片中的《是浴室嗎》(Is It a Bathroom?)由徐瑞謙親手將 100 kg 的肥皂一鍋一鍋的煮融,再將肥皂液體重建成一整塊的正方體,好似立體四面的畫布也像一塊充滿肌理的大理石,但不論看到的是什麼,都能感受到肥皂立方中蘊含的時間與空間的詮釋、物質在流體與固體間的轉化。

展覽資訊:

▎給火星人類學家
展期:8月4日- 9月28日

基斯.古祖瓦德捎信

Image|圖:Dutch artist Kees Goudzwaard’s studio at home, located in Belgium due to the COVID-19.基斯.古祖瓦德因應疫情在比利時的家中設立工作室

Image|圖:Dutch artist Kees Goudzwaard’s studio at home, located in Belgium due to the COVID-19.基斯.古祖瓦德因應疫情在比利時的家中設立工作室

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影響下,我們想傳遞荷蘭藝術家基斯.古祖瓦德(Kees Goudzwaard)在隔離下的創作近況給關心他的朋友們。而以下為基斯.古祖瓦德想分享給我們的近況。

我自己的住家是位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在這個封鎖的五週裡, 如目前大多數的城市一樣,現在只能待在家中,除了我想我真的需要剪頭髮外,我過得還算不錯。 通常我每天都以開車通勤,行駛約 60 公里到達位於我在荷蘭的大工作室,但現在我無法跨越國界。因此我不得不立即在家中建立一個大小適中的簡易工作室,這幾天我一早起來即可在大約 30 平方米的範圍內進行小型和少量的創作,這樣的改變對我而言是很難的, 但這種創作方式也有它的益處,其一是能鞏固創作品質。 在家裡的房間裡創作,讓我離圖像相當近、也貼近每個細節, 令我不禁想著:中世紀修道院裡的文人雅仕的生活也是如此嗎? 而不論從字面上或是象徵意義上來講,圖像也更加貼近彼此。跟以往不同的是,現在的我不再像平常那樣在畫布上繪畫油彩,而是在紙板上使用某種水粉顏料繪畫。 這種顏料會立即乾枯,且具有啞光的質地,近似於紙的表面。使用了這種新的繪畫媒材,就如外頭安靜的街道一般,增添了股不同以往的氛圍。

如今,我可以更快速地創作小型的硬紙板作品,所以這或許是重新考慮我抉擇方式的正確時機。在創作油畫時,我習慣花很長的時間做出最後的決定,以確保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油彩是種緩慢成型的媒材,所以可以很輕鬆的慢慢創作,而我開始意識到對我來說很重要的是:每個圖像都擁有自己的性格和張力,並非僅是作品的另一部分,但考慮到這一點,我經常會拋出許多其他選擇,這些選擇後來可能同樣有用。在製作過程中,我會忘記它們或將其丟失。

對我來說,封鎖的情況——讓我有機會探索我創作的每個圖像中包含的多種選項和隱藏的可能性。強制隔離的居家防疫,創作的作品形式和可使用的新材料減少了我做出「唯一正確的選擇」的壓力,並且使我可以更輕鬆、更直接地進行創作。顯而易見地,工作室的改變使我重新評估我的創作過程,這很可能會對我的創作方式產生長遠的影響。

美國藝術家羅娜.龐迪克作品〈蜷曲的灰〉於路由藝術 B1 展間展出

Image|圖片: Rona Pondick, Curly Grey, Pigmented resin, acrylic, and epoxy modeling compound 51.1 x 46 x 46.4 cm | 20.1 x 18 x 18.3 inches,2016-18|羅娜.龐迪克,蜷曲的灰, 著色樹脂、壓克力、環氧樹脂建模、化合物 

Image|圖片: Rona Pondick, Curly Grey, Pigmented resin, acrylic, and epoxy modeling compound 51.1 x 46 x 46.4 cm | 20.1 x 18 x 18.3 inches,2016-18|羅娜.龐迪克,蜷曲的灰, 著色樹脂、壓克力、環氧樹脂建模、化合物

|作品介紹

甫獲得美國藝術與文學學會藝術購買獎的路由代理藝術家羅娜.龐迪克,我們可從最新畫冊《羅娜.龐迪克作品集:2013 - 2018 年》揭開這位偉大女性藝術家的風姿萬千、以及她藝術實踐轉向的契機。
 
羅娜.龐迪克作為一名永遠自我革新的探險家,有著跟隨直覺的率性、對材料的鍾情與解決技術問題的能力,使她得以不間斷她追求智性的旅程。而龐迪克熱衷實驗的癖性,使其藝術始終蘊藉多變性格與觀看向度。
 
最新畫冊裡帶來她過去五年的嶄新創作。熟悉龐迪克的路由藝術朋友可能這麼提問:何以這五年的作品大大偏離了她十五年來製作的不鏽鋼雕塑呢?儘管其中仍可見到熟稔元素——嫁接異類物種身驅的人頭和手——然系列新作多由樹脂、丙烯酸樹脂和環氧化合物製成,呈現龐迪克不同於以往的清晰手作痕跡。此外,作品顏色亦自早前的黑白色系跳轉為紅色、水綠、深藍、綠、黃;半透明的作品質地隨著光線射角與觀眾的視域移動而變幻萬千。色彩的增添和新媒材的把玩使其作品迸發新的視覺衝擊和情感基調。
 
迫降的命運變奏:以「我的」身體為創作新軸
 
2006 年,龐迪克發現罹患頸椎性脊髓病,這使一慣「以手思考」的龐迪克極為灰心。透過一年來努力的復健與堅強的意志力,龐迪克身體狀況漸入佳境,然手術與疾病仍然徹底改變了她的工作與生活,如今,在工作室裡,她必須編排各項作品的移動途徑以確保不會傷到自己。重新學習怎麼使用她的雙手亦是重新定義她與藝術創作間的關係,身體對此時的她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從八零年代開始,身體就是我的創作主題。」她說:「可現在,主題是『我的』身體。」
 
躍進的主旋律:新作中媒材與色調的革新
 
康復初期,龐迪克了解到她必須找尋無須前往鑄造廠耗、時費力地澆鑄鋼鐵的創作方式。2013 年,她放棄了金屬澆鑄,並展開新的技術探索——環氧樹脂——濕時如泥土般可塑,乾時如石塊。一旦它乾燥,她便開始增補或雕琢;當它終於從爐中成形時,龐迪克便鏤刻、打磨、美化它,直至達到她的理想為止;壓克力則用於製作基座與包殼。她找出如何將這些不同媒材無縫接合的方法;而藝品保存者則在考察質料屬性後向她提供相關建議。
 
色彩也為龐迪克的新作增添了可親性。以照片沖洗的原初色相──洋紅、青色、黃色為基,隨後添上綠、藍、黑、白,便構成了龐迪克的調色板。運用這些「非純色」而非慣常的紅、黃、藍三原色,使她能翻轉一般的視覺預設。龐迪克熱切探索色調在樹脂與壓克力中的轉化,形塑色彩自身的特質與表態。
 
新曲的創生:龐迪克新作中的空間感與戲劇張力
 
龐迪克期望她的作品能擁有自身的空間感,意味著作品在其展出的場域外,能自行拓出一個供觀者沉醉其中的異世界。譬如《靜坐之黃》被置於比例諧和、與雕塑融為一體並成為其領地的基座上。當我們繞雕塑而行,那造型奇異的雕塑,宛若歷經風霜的潦倒之士;從背面觀之,卻成了引人酸楚的棄嬰。觀看視角所致的認知差異誘發了觀者的同理心,並和緩了這可怕造物在人心中竄升的驚駭。
 
受其身體困難的影響,龐迪克新作激盪出的情緒特質比以往更為幽暗。在《顛倒黃綠》中,一個擁有閃亮金臉的人頭被倒吊在裝滿溶液的長方體中,一支意味不祥的插銷取代了他的脖子。它可被視為一個甲醛標本,但死亡卻以一更邪惡的形式迫臨——毫無疑問地,龐迪克創造出宛如戲劇作品裡頭陰鬱的犯罪氛圍。
 
又在《橘粉綠灰》中,水色基座上真人尺寸的橘色腦袋安坐於粉紅腦袋前方;其後承接的是它細小的蛙狀軀體。這些突變、卻逼近人形的異質拼貼結果,宛如我們所置身的、那夢魘般的世界:人人皆自囚於自己的身體裡,被隨時可能傷殘的軀體限制。這是許多人有幸不必面對的殘酷事實,而龐迪克卻須直接與它抗衡,而藝術則是她永不妥協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