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娜.龐迪克作品《花崗岩床》受邀於耶魯大學永久典藏

Pondick_Granite_-Bed_01.jpg

預計將在路由藝術展出的藝術家,羅娜.龐迪克(Rona Pondick),她的作品〈花崗岩床|Granite Bed〉受康乃狄克州耶魯大學紐黑文校區邀請,將在校園內永久展出。這件雕塑作品距離拜內克古籍善本圖書館(The Beinecke Rare Book & Manuscript Library)和野口雕塑花園(Noguchi Sculpture Garden)不到300公尺處,且鄰近藝術家亞歷山大・考爾德的作品〈絞架和棒棒糖|Gallows and Lollipop〉。
    
在這件花崗岩作品上,羅娜以手寫文字「我想要的」佈滿整個表面,表達人類對慾望的追求:『「渴望」是一種基本願望,一種推動我們生活的願望。我們的願望來自深刻和淺薄的情感和慾望,它們對人類行為的各個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我想要什麼?另一個人? 吃?錢?權力?........想要的是基礎;人類情感的基石。但是,一旦「我想要」這些詞語脫離了背景,我們如何為它們賦予意義呢?你認為你知道想要什麼,但是我們呢?慾望的對像是什麼?慾望本身是什麼?』2018年9月20日耶魯大學將為這件永久典藏的作品進行開幕儀式,此作品將做為該校的永久典藏。

2018 泰國雙年展:仙境邊緣

Key-Images-1.jpg

「2018 泰國雙年展」參展藝術家名單中,曾與路由藝術合作的藝術家,包括曾展出空間裝置「約翰馬汀:屠夫與外科醫生」的新加坡藝術團體—垂直潛水艇(Vertical Submarine)、正與我們密切合作“左翼計畫”的藝術家阿奎禮讚夫婦(Alfredo & Isabel Aquilizan)與製作蘿斯・薇莉(Rose Wylie)紀錄片 “What Means Something” 的英國藝術家班・瑞物爾斯(Ben Rivers),都將在今年十一月至明年二月期間於泰國甲米省(Krabi)展出藝術創作。
    
作為泰國當代藝術最重要的國際展覽,泰國的第一個雙年展將在甲米(Krabi)的戶外場地進行。這次雙年展的主題為「仙境邊緣」,如同愛麗絲冒險故事一般,這片土地與我們日常現實相連,但隱藏在其中的特殊氛圍與氣息,讓我們就像進入了一個充滿幻想的世界。位於泰國的邊境,甲米就像愛麗絲冒險故事中的兔子洞,是一個現實與虛構、存在與想像、物質與精神、已知與未之間的交界,這也激發了人們探索、冒險與想像的精神。泰國雙年展也將推廣這個阿達曼海邊界的仙境成為世界藝術城市。
 
為期四個月的戶外展覽中,泰國雙年展鼓勵創作策略和針對特定場地裝置的創新實踐。而與以往靜態結構不同的是,這次雙年展的展覽空間將隨著天氣與自然環境變化產生不同的面貌,藝術家的創作也將以「仙境邊緣」主題為發想,結合甲米特殊的地域特色與展場形式呈現藝術創作。第一屆泰國雙年展是一個視覺實踐的前沿探索,同時也開啟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它讓藝術與自然有了交會與呼應,同時讓我們從「仙境邊緣」開始這趟充滿創造性與想像的旅程。
    

泰國雙年展網站連結:
http://thailandbiennale.org/en_US/

阿奎禮讚夫婦的「左翼計畫」作品:2018.07.21 - 10.10 於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中展出

37812536_1789198241115683_4518467769062129664_o.jpg

 藝術家阿奎禮讚夫婦的知名「左翼計畫」作品,近日於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Lasalle College of the Arts)中,展出於Mr. and Mrs. Chia與Mr. Yeap 的藏家展《雙屋: 當代藝術收藏中的政治和歷史》。 
此藏家展以探究公民生活的相關主題為出發,觸及社會正義、勞工政治、人權和民族意識。展覽將展出從1986年到2018年之間35位藝術家的40件個人作品以及共同創作,並於完整的圖錄中收錄了19位作者的文本。
  
在《雙屋》藏家展中,阿奎禮讚夫婦展出以手工鍛造鐮刀所構築而成的巨大翅膀,尖銳剛硬的鐮刀與本該是輕柔的羽翼形象形成強烈對比,利用米袋與翼狀雕塑所保持的危險平衡反映出菲律賓當代農業社會所面臨的複雜現實。
這個備受矚目的「左翼計畫」也已在今年來到台灣。從今年年初開始,路由藝術便與藝術家阿奎禮讚夫婦合作,使路由成為左翼計畫在台灣的大本營。透過四處募集台灣農民使用過的二手鐮刀,藝術家希望運用這些具有情感與記憶的當地物件,進一步反映台灣土地的現況與農民所面臨的困境,而路由藝術也在此實踐我們對於台灣社會和農業議題的關切。
  

展覽exhibition|雙屋: 當代藝術收藏中的政治和歷史
展期date|2018.07.21 - 10.10
展覽地點venue|新加坡當代藝術學院 第一展間

菲律賓艾騰尼奧藝術大獎:隆森・庫利必納 、約翰娜・赫爾穆斯和席康・森尼斯入圍

菲律賓最受矚目的艾騰尼奧藝術大獎(Ateneo Art Awards)近日公布了2018年度藝術家入圍名單。在入圍的12位藝術家當中,有3位就是與路由藝術合作的藝術家,分別為隆森・庫利必納 (Ronson Culibrina)、約翰娜・赫爾穆斯(Johanna Helmuth)和席康・森尼斯(Ciron Señeres)。在與大家分享這項殊榮的同時,我們也期待在未來路由藝術能帶給大家更多這三位藝術家的創作!
  
座落於菲律賓奎松市的馬尼拉雅典耀大學的藝術之翼中,艾騰尼奧藝術館(Ateneo Art Gallery)以菲律賓第一個當代藝術中心聞名。從最開始展出費爾南多.索維爾收藏的作品出發,艾騰尼奧藝廊在遵循藝術運動的脈絡下保存了一系列戰後藝術創作。從結構現代主義、抽象表現主義,一直到後現代藝術類型的藝術作品,該藝術館幾近完整地呈現各時期的藝術運動,並被視為菲律賓當代藝術的指標與先鋒。
  
為支持新銳藝術家與鼓勵當代藝術的發展,從2004年開始,艾騰尼奧藝術館便定期舉行一年一度的艾騰尼奧藝術大獎,此獎項活躍了菲律賓當代藝術的發展,也同時被視為菲律賓當代藝術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大獎。

艾騰尼奧藝術大獎(Ateneo Art Awards)網站連結

http://ateneoartgallery.org/ateneo-art-awards/

作品|

左:Johanna Helmuth,〈Resting Bride〉,2017,Oil on canvas|100x100 cm|39.3x39.4 inches
中:Ronson Culibrina,〈Cross-Breed〉,2017,Oil on canvas|120x120 cm|47x47 inches

右:Ciron Señeres,〈Connect to Cut〉,2017,Oil on canvas|122x153 cm|48 x 60 inches

摩根・歐哈拉《生命移轉:台灣觀察創作》限量畫冊於香港書展展出

37364083_1779230335445807_1024235140433313792_o.jpg

路由藝術為美國行為藝術家摩根・歐哈拉(Morgan O’Hara)出版的限量畫冊《生命移轉:台灣觀察創作》正於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 3F-F04展位展出。由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第29屆香港書展,於7月18至24日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今年書展吸引了39個國家及地區共680家參展商參與,並將以「從香港閱讀世界 問世間情是何物」為題,舉辦約310場活動,寄望讓廣大書迷細味優秀的文字作品以及當中的情感抒發,並藉著文學獨有的魔力盡情享受閱讀的樂趣。
  
出生於美國洛杉磯,並創作於紐約的摩根・歐哈拉,擅長運用大把的鉛筆線條速寫出事件的發生與存在。她將我們平常無法肉眼察覺的轉瞬動作以連續線條傳達,使尋常行為的軌跡透過藝術家的獨特視角躍然於紙上。2017年,路由藝術邀請歐哈拉來台進行創作,並以她在台灣的創作限量出版了《生命移轉:台灣觀察創作》。本畫冊紀錄了她在台灣進行的在地生活觀察,除了對台灣的工廠、田野,小販等地域記憶,也收錄了當時在路由場域中舉行的「週五下班夜」等行為藝術速寫紀錄。歐哈拉將她的「生命移轉」系列視為一個在時間洪流中的紀錄,以介於具象/抽象間的手法勾勒出關於生命的演出。
  
摩根・歐哈拉以線條產生的創作也延續到她今日的書寫計畫中。從去年七月川普就職典禮開始,歐哈拉便發起了定期舉辦的「手抄美國憲法」活動。透過書寫憲法,她將過去作為個人創作的書寫,因眾人的參與而擴張為社會性的藝術實踐 。歐哈拉認為,透過親筆書寫,人們可以對文字以及內容產生認同與連結,甚至從段落中發現以往不曾感到動容或發人深省的地方。她希望藉由抄寫鼓勵眾人細讀文字,並從中喚起美國人的公民與人權意識。
 

阿里・貝瓦吉受邀於拜聖保羅藝術國際當代藝術駐村計畫

37843738_1795271177175056_4771485628204318720_o.jpg

藝術家阿里・貝瓦吉受邀於加拿大魁貝克省的拜聖保羅藝術國際當代藝術駐村計畫(Symposium international d'art contemporain de Baie-Saint-Paul),並即將於今年7/27至8/26與來自美國、加拿大、歐洲的十一位藝術家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創作以及座談會。拜聖保羅藝術國際當代藝術駐村計畫每年邀請十二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年齡與專業的藝術家於開放空間中進行特定主題的藝術創作,此平台亦同時舉行藝術研討會與藝術工作坊等活動,讓藝術家、藝評與策展人進行一連串的文化藝術交流與對話。即將舉辦第三十六屆的藝術計劃,已累積超過500位來自歐洲、美國、亞洲與非洲等地的創作者參與盛宴,包含雷蒙・阿普里爾(Raymonde April)、 勒内・德鲁安(René Derouin)、馬克・塞甘(Marc Séguin)、弗朗索瓦茲・沙利文(Françoise Sullivan)等知名當代藝術家。2018年拜聖保羅藝術計畫的共同創作主題為「藝術與政治(Art and Politics)」, 受邀藝術家將以明確的個人風格詮釋諸如政治動盪、氣候變遷、性別平等、社會包容性等等時下議題,並運用他們直覺與敏銳的洞察力呈現藝術與政治之間的關係。
    
在此駐村計畫中,藝術家阿里・貝瓦吉預計結合繪畫以及他從各處搜集關於「門」的零件,創造出三件模擬房門的裝置作品。貝瓦吉從小生長的國家,不僅將「門」視為保護及安全的象徵,同時「門」也帶有禮節的尊敬意味,因為在此生活的人們時常必須低著頭、彎下腰才能進入他人的屋內。貝瓦吉因此採用門的意象傳達在此政治動盪的世界裡人們的適應與調節,以及對他者的尊重。他將門視為人與人之間連結的象徵,對比於用於形成阻隔與分界的牆, 試圖在探討移民現象的同時專注於其樂觀面向,同時也揭示人們在搜尋庇護安全之前所面臨的重重挑戰。藝術家以熟練的表現形式凸顯跨文化的普世現象,並且在鼓勵多元性的同時試圖透過自己的作品帶出全球議題的討論。

加拿大蒙特婁美術館 典藏阿里・貝瓦吉裝置作品

〈寂靜|Silence〉, 2014,木頭、壓克力顏料、透明掛線|Wood, acrylic paint, transparent thread, 尺寸依空間調整|Size variable                 (圖片來源:阿里・貝瓦吉網站 Photo Credit: Ari Bayuaji‘s website)

〈寂靜|Silence〉, 2014,木頭、壓克力顏料、透明掛線|Wood, acrylic paint, transparent thread, 尺寸依空間調整|Size variable(圖片來源:阿里・貝瓦吉網站 Photo Credit: Ari Bayuaji‘s website)

在加拿大藝術協會的支持下,蒙特婁美術館近期推動一項新的計劃:《收藏、連結與關係重建》,此項計畫採公開徵件方式徵選文化詮釋相關的當代作品,同時也展出七件委託製作的藝術品於美術館當中,其中,阿里・貝瓦吉接受委託製作的空間裝置以探討文化的融合與多樣性備受認可,並將以獨立個展的方式與聯展同步展出。這七件作品將以蒙特婁美術館的收藏為啟發,致力於詮釋多元的世界文化。這次的展覽將於2018年9月6日開幕,作品將持續展出至2019年夏天“新世界展館”準備就緒之時。

做為七位受邀的藝術家之一,貝瓦吉將在此次個展中展出他的裝置作品《寂靜|Silence》,在這件令人驚艷的裝置作品中,藝術家利用不同顏色的壓克力顏料妝點在1400件的木頭物件上,並將其懸吊在空中。《寂靜》為2014年時,新加波濱海藝術中心所舉辦的國際神聖音樂節委託製作成品。該作於蒙特婁美術館的《收藏、連結與關係重建》藝術計畫中展出後,更將被美術館納為永久典藏。

上海外灘美術館舉辦林天苗個展《体・统》

(圖片來源Photo Credit:上海外灘美術館Rockbund Art Museum)

(圖片來源Photo Credit:上海外灘美術館Rockbund Art Museum)

上海外灘美術館即將於6月26日至8月26日舉辦中國當代藝術家林天苗的首場上海個展《体・统》,並邀請紐約古根漢美術館亞洲藝術部三星資深策展人亞歷山德拉・夢璐(Alexandra Munroe)擔任顧問策展人。

九十年代初,作為中國首批嘗試裝置和錄像製作的女性藝術家之一,林天苗不斷嘗試各種創作媒介,通過具有女性生活痕跡和符號意義的材料如針、棉、線、絲、布,將這些材料加工、纏繞、覆蓋於日常物件上,透露著對日常生活和傳統手工藝的關注和反思,以一種獨到的想像力及視野形成了鮮明、敏感且細膩的個人風格。

《体.統》以人體系統為構想出發,檢視並重新塑造「自我」在社會與技術現實變化中的運作方式。展覽分為四部分概念的探究:“個體意識”、“群體意識”、“公共意識”、“終極意識”,並與樓層相呼應,依次從美術館二樓展廳縱向延伸到六樓,為觀者帶來一場心理和感官上的“意識”之旅。作品涵蓋她二十餘年創作脈絡中極具代表性的裝置作品,以及藝術家自2017年起製作且從未公眾展出的數件玻璃材質的大型交互裝置,屆時,具有文獻意義的手稿也將一併展出。

菲律賓夫妻檔藝術家——艾佛雷多、伊莎貝爾.阿奎禮贊攜手精品品牌《Hermès》合作

圖片來源 Photography credit: Edward Hendricks

Photography credit: Edward Hendricks

曾收集台灣在地物件並且與台灣非營利組織 One-Forty 合作在路由藝術開啟工作坊的菲律賓夫妻黨藝術家─艾佛雷多.阿奎禮贊、伊莎貝爾.阿奎禮贊,近日與精品品牌合作,在新加坡愛馬仕(Hermès)現地製作了一系列巨型裝置作品。

阿奎禮贊夫婦的作品時常反映個人的移民經驗,以及全球交流與溝通的當代現象,他們的創作乘載著專屬個體的記憶與理想、認同與歸屬,如同品牌裝束等物件被內化為個人風格也成為個體歷史的一部分,相信他們與愛馬仕的合作對雙方都有著非凡意義。

伊亞拜迪歐.匹可榮獲「十大2017年最受矚目亞洲視覺藝術家」

23561740_1523435374358639_6442051493676678496_n.jpg

印尼藝術家伊亞拜迪歐.匹可在 11 月 10 號於吉隆坡的文華東方酒店獲頒由「The Top 10 of Asia」頒發之「十大 2017 年最受矚目亞洲視覺藝術家」殊榮。

「The Top 10 of Asia」是一部由「RHA Media Sdn Bhd」發行之英文出版刊物,該出版品旨在介紹所有在亞洲的成功故事,和極其吸引人的亞洲生活品味選集。「The Top 10 of Asia」則為其中推廣、引薦亞洲各領域的傑出人事物包含文學藝術、文化、商業、政治、體育等等。很榮幸這次匹可能脫穎而出,獲得這次殊榮。

新加坡泰勒版研究院 STPI 展出 ─ 阿奎禮贊夫婦:碎片與印記

未命名.png

「阿奎禮贊夫婦:碎片與印記」展覽現場照片

阿奎禮贊夫婦於新加坡泰勒版畫研究院(STPI)舉辦各展「碎片與印記」(Of Fragments and Impressions)。藝術家推翻現地裝置作品的無常性,將過去計劃裡出現過的紙箱重新擠壓創作,這不僅延續了作品的生命,更將如此象徵多重意涵的媒材與已身不斷搬遷的經驗連結起來,更以如拖鞋、鐮刀與翅膀等圖案作為日常生活的隱喻,持續探索有關家庭、社會與身分認同的議題。

丹麥藝術家希瑞.克蘭斯魯德個展:「我知道你想要的」

我知道你想要.jpg

我知道你想要,2017,150x120cm,油彩與畫布

萬物皆有裂痕.jpg

萬物皆有裂痕,2017,150x120cm,油彩與畫布

2016 年初「受控下的偶然」繪畫聯展裡,丹麥藝術家希瑞.克蘭斯魯德(Siri Kollandsrud)的作品首次在台灣亮相,獲得不小回響。克蘭斯魯德於在丹麥林比藝術中心(Lyngby Kunstforening)舉辦「我知道你想要的(I know what you want)」個展,呈現近年最新創作。

過去被評為屬於精神印象派(Metal Impressrion)的克蘭魯斯德,擅長將各種有機的、捲曲的、無組織的圖像形狀,以高度平衡的表現手法駕馭在畫布上,展現猶如極短詩篇般的美學。他的作品受到山西許村國際公社、丹麥海根美術館(Hygum Art Museum)、瑞士諾迪克水彩美術館(The Nordic Watercolor Museum)等眾多公共機構收藏。

羅迪尼 ‧ 狄克森獲 The Pollock-Krasner Foundation 獎助

rdg.jpg

無題,2017,245 x 152 cm,油畫於畫布 │ Untitled ( 2017 ) , 245 x 152 cm , oil on board

在羅迪尼・狄克森(Rodney Dickson)即將於冰島國際藝術雙年展發表最新作品之時,我們很開心接到狄克森獲得帕洛克—克拉斯納基金會(The Pollock-Krasner Foundation)獎助的消息。

帕洛克—克拉斯納基金會於1985年成立,以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大師傑克森・帕洛克(Jackson Pollock)遺孀、同為藝術家的李・克拉斯納(Lee Krasner)留下之遺產為基礎,三十多年來致力於支持許多優秀且具潛力的藝術家創作。這份獎助對獲贈者而言,絕對不僅止於金錢上的協助,而是成為極具指標性的獎助代表。帶著這份喜悅,接下來我們也將持續期待狄克森更進一步的創作發展。

摩根・歐哈拉《生命移轉在台灣》畫冊預購

紐約藝術家摩根.歐哈拉(Morgan O'Hara)今年四月來台,透過手裡的一枝鉛筆與紙,將台灣特有的文化活動如廟宇祭拜、擂茶種稻、爵士與古樂表演等記錄下來。路由藝術限量發行歐哈拉來台創作之作品畫冊《生命移轉在台灣》,即日開放預購,原價NTD 1800,12/31 前預購價 900 。配合著十二月節慶的到來,歐哈拉的在台創作絕對是一份富有意義的聖誕禮,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試閱,並點擊下方連結填寫預購表單。

(目前已售罄)

羅迪尼・狄克森受邀冰島國際藝術雙年展 今年年底加爾澤展出

展覽期間: 2017 年 12 月 16 日 —— 2018 年 6 月 14 日

影片來源:Jeffrey CollinsFilm Credits: Jeffrey Collins

Jeffrey Collins Film Credits: Jeffrey Collins

羅迪尼・狄克森受邀參加由「加爾澤的風」(The International Biennale Fresh Winds)舉辦的國際藝術雙年展。此次展覽計畫中,主辦單位邀請藝術家到加爾澤居住五周,提供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在冰島和當地居民互動、體驗文化與自然,作為靈感與發想,結束後作品也會於加爾澤展出。從層層堆疊的重彩到輕盈的用色,在冰天雪地的冰島,我們期待狄克森再度帶來驚喜。

林天苗受邀紐約古根漢美術館「1989後藝術與中國 : 世界劇場」展覽

展覽期間: 2017 年 10 月 6 日 —— 2018 年 1 月 7 日

圖片來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Photo Credits:The New York Times

圖片來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藝術家林天苗今年 10 月初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參與71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組成之聯展。

林天苗此次展出的作品〈縫紉機〉(Sewing),為 1997 年完成的裝置藝術。主體為一件以白絲線纏繞的兒童縫紉機。其中縫紉機為毛澤東時期生產的物品,連接著林天苗原生家庭在當時的記憶。

同時,在作品上方投射出過去縫紉手部影片,呈現傳統女性刺繡的工作場景。作品〈縫紉機〉維持了林天苗一貫平靜而精準的藝術手法,運用熟稔的絲線,對於中國過往和自身的記憶緊緊纏繞起來。

六間雪梨藝術機構聯合計畫 阿奎禮贊夫婦紙箱戰艦再出航

領航 | 土地 : 另一個國家計劃,圖片來源:莫斯曼藝術中心Head | Land : Project Another Country, Credit: Mosman Art Gallery

領航|土地:另一個國家計劃,圖片來源:莫斯曼藝術中心

以大型裝置藝術聞名的菲律賓藝術家阿奎禮贊夫婦(Alfredo & Isabel Aquilizan),日前受邀前往澳洲雪梨參與「HALO:Bayanihan Philippine Art Project」聯展,展出現地作品「領航|土地(Head | Land)」而備受矚目。該作品以大量紙板塑成一艘戰艦,橫跨兩層樓的空間,同時探討多個議題,包含家的空間與概念、菲律賓人的散居、西方社會的斜視、記憶與身分認同等等,由超過八百名社區工作坊參與者製作小戰艦,再由阿奎禮贊夫婦創作成大型裝置作品,以與群眾合作的創作方式象徵團體的力量。

此由六間藝術機構共同策辦,含莫斯曼藝術中心(Mosman Art Gallery)、新南威爾士藝術中心(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布萊克敦藝術中心(Blacktown Arts Centre)、坎貝爾敦藝術中心(Campbelltown Arts Centre)、孔雀藝廊與奧本藝術工作室(Peacock Gallery & Auburn Arts Studio)以及新南威爾士博物館(Museums & Galleries of NSW)。

許哲瑜《重新破裂》於北美館「破身影」聯展展出

展出現埸 Installation View

展覽實景

兩段發生在 1995 年台北縣的集體記憶,是許哲瑜在作品《重新破裂》裡試圖編織的狂想事件,一是藝術家吳中煒於重新橋上的「台北空中破裂節」計畫,另一是同年發生在橋下的「全民計程車暴動事件」。本不相關連的歷史事件,許哲瑜利用影像在作品裡拼貼出有趣的對話,重新審視 90 年代後解嚴時期的社會對話。《重新破裂》於北美館展出「破身影」至 9 月 17 日。

歐陸藝博初試啼聲 摩根・歐哈拉作品獲矚目

展位現場 Booth Installation

展覽實景

六月份是瑞士巴塞爾眾多藝術盛會的關鍵月份,12至17日 VOLTA BASEL 也在素有巴塞爾地標之稱的 Markthalle 舉辦。摩根.歐哈拉(Morgan O'Hara)作品觀念性與敘事性強,兼具線條結構完整等視覺優勢,在藝博會現埸掀起討論熱潮,獲得當地藝術圈內人士的關注與喜愛。其中,歐哈拉在台進行的人文觀察作品也有幸受到當地藏家的青睞而收藏。

許哲瑜《麥克風試音》於首爾實驗電影與錄像節展出

《麥克風試音》作品局部 Detailed images of "Microphone Test"

《麥克風試音》作品局部

錄像裝置藝術家許哲瑜這個月帶著《麥克風試音:致信黃國峻》參加韓國首爾實驗電影錄像節(EXiS, Experimental Film and Video Festival)。許哲瑜的《麥克風試音》創作來自於已故作家黃國峻的短篇散文集《麥克風試音》,透過記憶的拆解與重組試圖呈現記憶是如何被建構與觀看的過程,《麥克風試音》系列作品曾獲得第十四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並於 2016 年受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同時也是台灣當代少數受台灣文學啟發的藝術創作。

今年首爾實驗電影錄像節的亞洲論壇將由台灣策展人王文琪帶著七位台灣藝術家,以「Digital Break」為主題,透過追七位生長於數位時代的藝術家,反思關於時空丶感知丶記憶與永恆的問題,迫使我們重新感受個人與周遭環境的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