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娜.龐迪克經典作品於德國沃爾夫斯堡藝術博物館展出

德國沃爾夫斯堡藝術博物館展覽「欲說還休 In Aller Munde」(On Everyone’s Lips)甫於十月底正式開幕;該館館藏以現代與當代藝術為主,經常提出深具時代性的展覽命題,是重要的當代歐洲藝術機構。

紐約藝術家羅娜.龐迪克 1990 年代的代表作《小浴女》(Little Bathers)不僅受邀展出,更擔綱展覽主視覺,率先在德國街頭主演這場齒唇的藝術盛宴,以牙齒的符號與隱喻,引領我們探詢時代洪流中的各種異議 。


展覽資訊:
▎欲說還休 (On Everyone’s Lips)
展期:2020年10月31日- 2021年4月5日

法蘭西斯卡.芬納特參展「2020 國際女藝術家澳門雙年展」

Left Image | 左圖: ARTFEM Women Artists International Biennial of Macau|2020 ARTFEM第二屆國際女藝術家澳門雙年展 Right Image|右圖: Franziska Fennert|法蘭西斯卡.芬納特〈Mother Earth|大地之母〉2020, Used ironed plastic bags sewed on canvas, acrylic paint, spray paint, threads|熨燙舊塑膠袋並…

Left Image | 左圖: ARTFEM Women Artists International Biennial of Macau|2020 ARTFEM第二屆國際女藝術家澳門雙年展
Right Image|右圖: Franziska Fennert|法蘭西斯卡.芬納特〈Mother Earth|大地之母〉2020, Used ironed plastic bags sewed on canvas, acrylic paint, spray paint, threads|熨燙舊塑膠袋並縫製在帆布上、丙烯酸塗料、噴漆、棉線, 90 x 120 x 7 cm|35.4 x 47.2 x 2.8 inches
Image Credit|圖片來源:Rangga Purbaya

旅居於印尼日惹的德國藝術家法蘭西斯卡.芬納特(Franziska Fennert)現正於2020 ARTFEM 第二屆國際女藝術家澳門雙年展中展出裝置作品,以回應本屆雙年展主題:「本然」,對「自然環境」這一全球性的話題進行反思,反映人們對環境應有的作為。

透過兩件裝置,藝術家想表達:「大自然如同我們延伸的身體,我們需要重新定義與自然的關係,從剝削轉為合作。」


展覽資訊:
▎2020 國際女藝術家澳門雙年展
展期:2020年9月30日- 12月13日

徐瑞謙參與新北市藝文中心《給火星人類學家》聯展

Left Image: Jui-Chien, Hsu and his latest work “Is It a Bathroom?”  Right Image: New Taipei City Arts Center current exhibition“To Martian Anthropologists” 左圖:徐瑞謙的最新作品《是浴室嗎?》|右圖:新北市藝文中心的當期展覽《給火星人類學家》

左圖:徐瑞謙的最新作品《是浴室嗎?》(Is It a Bathroom ?)|右圖:新北市藝文中心的當期展覽《給火星人類學家》(TO MARTIAN ANTHROPOLOGISTS)

台灣新北市藝文中心為集合演藝廳、展覽廳、市立圖書館及黃龜理紀念館等多元的藝文空間,此中心策辦各式展演活動,提供民眾多元、優良的藝文欣賞空間。

圖片中的《是浴室嗎》(Is It a Bathroom?)由徐瑞謙親手將 100 kg 的肥皂一鍋一鍋的煮融,再將肥皂液體重建成一整塊的正方體,好似立體四面的畫布也像一塊充滿肌理的大理石,但不論看到的是什麼,都能感受到肥皂立方中蘊含的時間與空間的詮釋、物質在流體與固體間的轉化。

展覽資訊:

▎給火星人類學家
展期:8月4日- 9月28日

美國藝術家羅娜.龐迪克作品〈蜷曲的灰〉於路由藝術 B1 展間展出

Image|圖片: Rona Pondick, Curly Grey, Pigmented resin, acrylic, and epoxy modeling compound 51.1 x 46 x 46.4 cm | 20.1 x 18 x 18.3 inches,2016-18|羅娜.龐迪克,蜷曲的灰, 著色樹脂、壓克力、環氧樹脂建模、化合物 

Image|圖片: Rona Pondick, Curly Grey, Pigmented resin, acrylic, and epoxy modeling compound 51.1 x 46 x 46.4 cm | 20.1 x 18 x 18.3 inches,2016-18|羅娜.龐迪克,蜷曲的灰, 著色樹脂、壓克力、環氧樹脂建模、化合物

|作品介紹

甫獲得美國藝術與文學學會藝術購買獎的路由代理藝術家羅娜.龐迪克,我們可從最新畫冊《羅娜.龐迪克作品集:2013 - 2018 年》揭開這位偉大女性藝術家的風姿萬千、以及她藝術實踐轉向的契機。
 
羅娜.龐迪克作為一名永遠自我革新的探險家,有著跟隨直覺的率性、對材料的鍾情與解決技術問題的能力,使她得以不間斷她追求智性的旅程。而龐迪克熱衷實驗的癖性,使其藝術始終蘊藉多變性格與觀看向度。
 
最新畫冊裡帶來她過去五年的嶄新創作。熟悉龐迪克的路由藝術朋友可能這麼提問:何以這五年的作品大大偏離了她十五年來製作的不鏽鋼雕塑呢?儘管其中仍可見到熟稔元素——嫁接異類物種身驅的人頭和手——然系列新作多由樹脂、丙烯酸樹脂和環氧化合物製成,呈現龐迪克不同於以往的清晰手作痕跡。此外,作品顏色亦自早前的黑白色系跳轉為紅色、水綠、深藍、綠、黃;半透明的作品質地隨著光線射角與觀眾的視域移動而變幻萬千。色彩的增添和新媒材的把玩使其作品迸發新的視覺衝擊和情感基調。
 
迫降的命運變奏:以「我的」身體為創作新軸
 
2006 年,龐迪克發現罹患頸椎性脊髓病,這使一慣「以手思考」的龐迪克極為灰心。透過一年來努力的復健與堅強的意志力,龐迪克身體狀況漸入佳境,然手術與疾病仍然徹底改變了她的工作與生活,如今,在工作室裡,她必須編排各項作品的移動途徑以確保不會傷到自己。重新學習怎麼使用她的雙手亦是重新定義她與藝術創作間的關係,身體對此時的她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從八零年代開始,身體就是我的創作主題。」她說:「可現在,主題是『我的』身體。」
 
躍進的主旋律:新作中媒材與色調的革新
 
康復初期,龐迪克了解到她必須找尋無須前往鑄造廠耗、時費力地澆鑄鋼鐵的創作方式。2013 年,她放棄了金屬澆鑄,並展開新的技術探索——環氧樹脂——濕時如泥土般可塑,乾時如石塊。一旦它乾燥,她便開始增補或雕琢;當它終於從爐中成形時,龐迪克便鏤刻、打磨、美化它,直至達到她的理想為止;壓克力則用於製作基座與包殼。她找出如何將這些不同媒材無縫接合的方法;而藝品保存者則在考察質料屬性後向她提供相關建議。
 
色彩也為龐迪克的新作增添了可親性。以照片沖洗的原初色相──洋紅、青色、黃色為基,隨後添上綠、藍、黑、白,便構成了龐迪克的調色板。運用這些「非純色」而非慣常的紅、黃、藍三原色,使她能翻轉一般的視覺預設。龐迪克熱切探索色調在樹脂與壓克力中的轉化,形塑色彩自身的特質與表態。
 
新曲的創生:龐迪克新作中的空間感與戲劇張力
 
龐迪克期望她的作品能擁有自身的空間感,意味著作品在其展出的場域外,能自行拓出一個供觀者沉醉其中的異世界。譬如《靜坐之黃》被置於比例諧和、與雕塑融為一體並成為其領地的基座上。當我們繞雕塑而行,那造型奇異的雕塑,宛若歷經風霜的潦倒之士;從背面觀之,卻成了引人酸楚的棄嬰。觀看視角所致的認知差異誘發了觀者的同理心,並和緩了這可怕造物在人心中竄升的驚駭。
 
受其身體困難的影響,龐迪克新作激盪出的情緒特質比以往更為幽暗。在《顛倒黃綠》中,一個擁有閃亮金臉的人頭被倒吊在裝滿溶液的長方體中,一支意味不祥的插銷取代了他的脖子。它可被視為一個甲醛標本,但死亡卻以一更邪惡的形式迫臨——毫無疑問地,龐迪克創造出宛如戲劇作品裡頭陰鬱的犯罪氛圍。
 
又在《橘粉綠灰》中,水色基座上真人尺寸的橘色腦袋安坐於粉紅腦袋前方;其後承接的是它細小的蛙狀軀體。這些突變、卻逼近人形的異質拼貼結果,宛如我們所置身的、那夢魘般的世界:人人皆自囚於自己的身體裡,被隨時可能傷殘的軀體限制。這是許多人有幸不必面對的殘酷事實,而龐迪克卻須直接與它抗衡,而藝術則是她永不妥協的回應。

羅娜.龐迪克作品 〈樹上的頭〉於美國達拉斯納榭雕塑中心展出

展覽介紹 | Exhibition

於 1952 年出生於美國紐約的藝術家羅娜.龐迪克,自 1984 年以來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畫廊舉辦了多次個展,雕塑作品被收錄在 200 多個聯展中,同時作品也曾收藏於全球各大機構,包括劍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oMA,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龐畢度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等。其中一件於 2006-2008 年間完成的雕塑作品「Head in Tree」近日展出於美國達拉斯納榭雕塑中心,這間位於達拉斯藝術區的中心地帶的雕塑中心,為世界數一數二收藏現代雕塑作品美術館,擁有300多件傑作,如 de Kooning,di Suvero,Giacometti,Hepworth,Kelly,Matisse,Miró,Moore,Picasso,Rodin,Serra等等。


美國藝術家羅娜.龐迪克作品於美國藝術與文學學會之畫廊盛大展出

圖片來源|Image Credit: 羅娜.龐迪克官網 Rona Pondick's official website

圖片來源|Image Credit: 羅娜.龐迪克官網 Rona Pondick's official website

美國藝術與文學學會成立於 1898 年,由美國最負盛名的藝術家、建築師、作曲家與作家組成,早期成員包含知名印象派畫家威廉・馬里特.切斯、雕塑家奧古斯都・聖高登、作家馬克.吐溫與伊迪絲.華頓等。透過獎項頒發、藝術品與手稿展示、新興音樂劇演出資助及藝術品購買並捐贈至全國各大博物館等方式,美國藝術與文學學會期許能促進國內文學、音樂與美術蓬勃發展。 

今年 3 月 5 日至 4 月 5 日,美國藝術與文學學會將從該學會成員提名的 150 多位創作者中,精選出 28 位當代藝術家的繪畫、雕塑、錄像、攝影與紙上作品,於頗負盛名的奧杜邦台歷史區美國藝術與文學學會畫廊展出。路由藝術所代理之藝術家羅娜.龐迪克即是獲選的藝術家之一,參觀民眾不僅能透過此展覽,看見其追求知識、理解萬物的渴望,更能親身感受其雕塑作品的實驗性的創新勇氣與豐富多變的獨特魅力。

台灣藝術家許哲瑜作品《副本人》榮幸受邀參與 Rencontres Internationales Paris / Berlin 2020

圖|Image: 副本人 Single Copy,單頻道錄像、玻璃纖維雕塑Single channel video, FRP sculpture,                                                 21'17'',2019,1/6+2AP

圖|Image: 副本人 Single Copy,單頻道錄像、玻璃纖維雕塑Single channel video, FRP sculpture,21'17'',2019,1/6+2AP

今年「相遇國際錄像藝術節」將於巴黎羅浮宮、大皇宮和龐畢度中心盛大展開。作為歐洲指標性錄像藝術平台,致力於動態影像的當代實踐與批判,各國電影/當代藝術/數位藝術工作者、學者、客席策展人、藝文組織要角齊聚一堂,藉辯論、圓桌會議、論壇、計畫性創作等多元形式,企圖建構教育轉向的多義性展演,以此作為遊走異質媒材與邁向諸眾的終極手段。

而甫獲得 2019「HUGO BOSS亞洲新銳藝術家大賞」的台灣藝術家許哲瑜,其作品〈副本人〉更榮幸受邀參展。許哲瑜使影像投映與雕塑形式雜交,蘊藉其得天獨厚、沾染荒謬況味的表徵手法,傳遞著疏離、陌異的視覺語言,進一步操演鎔鑄社會時事和藝文情事的開放性演繹。

佩塔.科因於邁阿密弗羅斯特藝術博物館舉辦講座

Petah Coyne.1.jpg

弗羅斯特藝術博物館為南弗羅里達州最大型的學術型藝術博物館之一,提供超越文化與時間界線的世界級藝術作品,弗羅斯特藝術博物館的永久收藏共有 6000 餘件作品,其中包含美術館的代理強項—— 1960 到 1970 年代的美國印刷藝術、攝影作品、西元前 200 年至 500 年的前哥倫比亞時期藝術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當代藝術作品。

2004 年至今,弗羅斯特藝術博物館每年皆會在巴塞爾藝術展邁阿密海灘展會期間舉辦早餐盛宴,民眾可在此活動中免費參加著名雕刻藝術家的講座,也會有雕塑公園及展覽的導覽,而此活動今年來到第 15 屆,羅斯特藝術博物館邀請到同時身兼當代雕刻家及攝影師身份的佩塔.科因作為講師,不論是佩塔從天花板懸吊亦或者是放置於地版上的作品,皆充滿著精巧的細節,而佩塔.科因使用熔融蠟、絹花、奢華的織物和動物標本等等多樣化媒材,展現出歌德風格的敘事卻同時帶有洛可可的影子。

佩塔的作品被許多美術館永久收藏,例如:MoMA,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等等大型機構,同時榮獲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Award, thre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Awards,以及 The Pollock-Krasner Foundation Award 等美國知名藝術獎項。

艾佛雷多和伊莎貝爾.阿奎禮贊作品於韓國釜山雙年展展出

過去幾年,韓國釜山雙年展皆於釜山引人入勝的海邊舉辦,結合藝文與自然環境,創立出獨一無二的展覽形態。

2019 年的釜山雙年展海洋藝術節以《回顧與人類共存的自然與生態》為主題,探討近幾年全球熱議的環境議題,試圖藉由雙年展傳達對自然生態的關懷,不僅將環境議題擴展至個人、社會及人類三個領域,更將揭開檢視深埋於表面下的傷痕。

此次雙年展展出近12個國家、20位藝術家與團隊的21件藝術作品,菲律賓藝術家艾佛雷多和伊莎貝爾.阿奎禮贊也以他們獨有的裝置藝術參與這場盛會。

羅娜.龐迪克作品《狗》於加拿大雷米現代藝術館展出

加拿大雷米現代藝術館將於 2019 年 10 月 5 日至 2020 年 3 月 22 日舉辦索納班德家族收藏展,索納班德家族為深具影響力的藝術經紀人,由伊萊亞娜.索納班德(1914 - 2007)、麥可.索納班德(1900 - 2001)夫婦及養子安東尼歐.霍曼共同經營,為全球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之一。

因對藝術家充滿信任與信心,索納班德家族經常於藝術家早期的職業生涯中幫助他們,並協助在歐洲創作的美國藝術家及在美國創作的歐洲藝術家進行交流且開拓新市場,索納班德家族對藝術家的發掘與支持進而影響當代藝術的發展,包括普普主義、極簡主義、概念主義、新寫實主義、貧窮藝術、新表現主義、新幾何概念主義、攝影概念主義等。

這次於雷米現代藝術館展出的索納班德家族收藏展,展出 100 多件來自 67 位藝術家的作品,涵蓋了70年的藝術創作脈絡,藝術家羅娜.龐迪克(Rona Pondick)的作品《狗》也參與了這次的展出。這檔收藏展首次於加拿大展出,更是北美地區迄今最完整的展示。

彼得 · 辛莫曼於德國辛德爾芬根城市美術館舉辦個展

彼得.辛莫曼近期的作品現正於德國辛德爾芬根城市美術館展出。身為當代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他時常結合複雜的圖像演算法與實體媒材如樹脂、壓克力和油彩進行創作。其乍看抽象的圖像其實是經過數位影像精密計算,進而以畫布、筆刷逐層模擬完成。

彼得也不斷嘗試新型媒材,本次個展除他具有高度辨識性的樹脂繪畫,更呈現了他紀錄其創作過程的動畫影像,以及一件用貼紙創作卻看似 3D 牆面、貫穿成個展場的大型作品。此盛大的個展佔據了 11 間展間,涵納多種媒材、一同建構其整體的創作理念。

阿里・貝瓦吉受邀於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展出

〈臉|The Face〉,炭筆於紙|Charcoal on paper,130 x 150 cm|51 x 59 inches,2018

〈臉〉|The face,炭筆於紙 ( Charcoal on paper ),130 x 150 cm/51 x 59 inches,2018

旅居蒙特婁的印尼藝術家阿里.貝瓦吉(Ari Bayuaji)受到「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的邀請,挑戰於場域內長達 98 公尺的狹長空間中裝置一系列作品。此次展覽包括貝瓦吉本人尤善的雕塑裝置、繪畫與紙上作品等,經用不同的媒材呈現名為「自畫像」的個展。展覽將在明年的 1 月 17 日盛大開幕。

鄭婷婷於2018年青年策展人計畫《林中的樹倒下而沒有人在》展出

圖片由藝術家與何兆南提供|Photo credit to Artist & South Ho

圖片由 藝術家 與 何兆南 提供

自 2014 年以來,青年策展人計畫成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年度盛事,其宗旨為探索當代藝術展覽的意義及創造新的策展可能性。香港藝術家鄭婷婷在今年的獲獎展覽之一《林中的樹倒下而沒有人在》展出其作品,主題圍繞日常觀察及對個人回憶的重新想像。由陳子澂、張瀞尹策劃的展覽《林中的樹倒下而沒有人在》,其標題源於古老的哲學難題,試圖探討我們所認知的世界是否僅侷限於人類可用的感官總和,而非物質本體的總體。  展覽中的作品聚焦於藝術家對認知與現實之間的衝突與連結,或質疑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界限,或探索其作為個體或藝術家的經歷。

阿里・貝瓦吉於蒙特婁 The Stewart Museum 展出

貝瓦吉製作中的懸吊裝置藝術Bayuaji’s work on progress of sculptures that are going to be suspended from the ceiling as an art installation.

貝瓦吉製作中的懸吊裝置藝術

藝術家阿里・貝瓦吉(Ari Bayuaji)近日正緊鑼密鼓的籌備明年三月於加拿大蒙特婁的展出。有別於過去的複合多元媒材呈現,本次展覽貝瓦吉大量使用了木材做為主要創作媒介,搭配上一些舊有的現成物件,如大理石底座、陶瓷、乃至木造建築構件等,輔以表面的彩繪與手工鑿刻完成。預計將展出六件立體雕塑、四件牆上雕塑、兩件大型裝置藝術、兩幅繪畫作品、四件攝影作品,以及一部錄像裝置藝術。

值得一提的是,受策展人 Iris Amizlev 所邀,貝瓦吉將和華裔加拿大視覺藝術家靳華(Hua Jin)共同創作本次特展《花與獸|Flowers and Monsters》。靳華擅長以攝影作品捕捉每一個頃刻,諸如時間、生命、或任意的微物。儘管目前兩位藝術家均長期定居於蒙特婁,創作內涵卻未盡皆西化,因此我們依然可以期待在博物館偌大的展場空間中,看見他們如何運用不同的創作媒材,帶來一場東方視野的哲學對話。

基斯・古祖瓦德受邀參與孔版印刷雙年展

基斯・古祖瓦德工作室|Kees Goudzwaard’s studio

基斯・古祖瓦德工作室

預計在2019年與路由藝術合作的荷蘭藝術家基斯・古祖瓦德(Kees Goudzwaard)受邀參與Magical Riso 2018 孔版印刷雙年展,展覽時間2018年11月16日至12月23日於荷蘭馬斯垂克Jan Van Eyck Academie展出。

在全球雙年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位於荷蘭的Magical Riso以不同主題與佈置來呈現,今年Van Eyck版畫藝術機構的參與者們將焦點放在新的藝術話題:忘記的藝術(The Art of Forgetting),這個主題在經過參與者的討論和創作後,也將在會議期間和展覽會上展出。今年度所選定的12位藝術家中,擅長以中性的手繪幾何油畫創作的古祖瓦德成為注目的焦點之一,他將在受邀創作期間完成一幅大型版畫巨作。

https://www.janvaneyck.nl/nieuws/magical-riso-2018/)

展期:2018 / 11 / 16 – 2018 / 12 / 23

2018 泰國雙年展:仙境邊緣

Key-Images-1.jpg

「2018 泰國雙年展」參展藝術家名單中,曾與路由藝術合作的藝術家,包括曾展出空間裝置「約翰馬汀:屠夫與外科醫生」的新加坡藝術團體—垂直潛水艇(Vertical Submarine)、正與我們密切合作“左翼計畫”的藝術家阿奎禮讚夫婦(Alfredo & Isabel Aquilizan)與製作蘿斯・薇莉(Rose Wylie)紀錄片 “What Means Something” 的英國藝術家班・瑞物爾斯(Ben Rivers),都將在今年十一月至明年二月期間於泰國甲米省(Krabi)展出藝術創作。
    
作為泰國當代藝術最重要的國際展覽,泰國的第一個雙年展將在甲米(Krabi)的戶外場地進行。這次雙年展的主題為「仙境邊緣」,如同愛麗絲冒險故事一般,這片土地與我們日常現實相連,但隱藏在其中的特殊氛圍與氣息,讓我們就像進入了一個充滿幻想的世界。位於泰國的邊境,甲米就像愛麗絲冒險故事中的兔子洞,是一個現實與虛構、存在與想像、物質與精神、已知與未之間的交界,這也激發了人們探索、冒險與想像的精神。泰國雙年展也將推廣這個阿達曼海邊界的仙境成為世界藝術城市。
 
為期四個月的戶外展覽中,泰國雙年展鼓勵創作策略和針對特定場地裝置的創新實踐。而與以往靜態結構不同的是,這次雙年展的展覽空間將隨著天氣與自然環境變化產生不同的面貌,藝術家的創作也將以「仙境邊緣」主題為發想,結合甲米特殊的地域特色與展場形式呈現藝術創作。第一屆泰國雙年展是一個視覺實踐的前沿探索,同時也開啟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它讓藝術與自然有了交會與呼應,同時讓我們從「仙境邊緣」開始這趟充滿創造性與想像的旅程。
    

泰國雙年展網站連結:
http://thailandbiennale.org/en_US/

阿奎禮讚夫婦的「左翼計畫」作品:2018.07.21 - 10.10 於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中展出

37812536_1789198241115683_4518467769062129664_o.jpg

 藝術家阿奎禮讚夫婦的知名「左翼計畫」作品,近日於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Lasalle College of the Arts)中,展出於Mr. and Mrs. Chia與Mr. Yeap 的藏家展《雙屋: 當代藝術收藏中的政治和歷史》。 
此藏家展以探究公民生活的相關主題為出發,觸及社會正義、勞工政治、人權和民族意識。展覽將展出從1986年到2018年之間35位藝術家的40件個人作品以及共同創作,並於完整的圖錄中收錄了19位作者的文本。
  
在《雙屋》藏家展中,阿奎禮讚夫婦展出以手工鍛造鐮刀所構築而成的巨大翅膀,尖銳剛硬的鐮刀與本該是輕柔的羽翼形象形成強烈對比,利用米袋與翼狀雕塑所保持的危險平衡反映出菲律賓當代農業社會所面臨的複雜現實。
這個備受矚目的「左翼計畫」也已在今年來到台灣。從今年年初開始,路由藝術便與藝術家阿奎禮讚夫婦合作,使路由成為左翼計畫在台灣的大本營。透過四處募集台灣農民使用過的二手鐮刀,藝術家希望運用這些具有情感與記憶的當地物件,進一步反映台灣土地的現況與農民所面臨的困境,而路由藝術也在此實踐我們對於台灣社會和農業議題的關切。
  

展覽exhibition|雙屋: 當代藝術收藏中的政治和歷史
展期date|2018.07.21 - 10.10
展覽地點venue|新加坡當代藝術學院 第一展間

摩根・歐哈拉《生命移轉:台灣觀察創作》限量畫冊於香港書展展出

37364083_1779230335445807_1024235140433313792_o.jpg

路由藝術為美國行為藝術家摩根・歐哈拉(Morgan O’Hara)出版的限量畫冊《生命移轉:台灣觀察創作》正於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 3F-F04展位展出。由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第29屆香港書展,於7月18至24日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今年書展吸引了39個國家及地區共680家參展商參與,並將以「從香港閱讀世界 問世間情是何物」為題,舉辦約310場活動,寄望讓廣大書迷細味優秀的文字作品以及當中的情感抒發,並藉著文學獨有的魔力盡情享受閱讀的樂趣。
  
出生於美國洛杉磯,並創作於紐約的摩根・歐哈拉,擅長運用大把的鉛筆線條速寫出事件的發生與存在。她將我們平常無法肉眼察覺的轉瞬動作以連續線條傳達,使尋常行為的軌跡透過藝術家的獨特視角躍然於紙上。2017年,路由藝術邀請歐哈拉來台進行創作,並以她在台灣的創作限量出版了《生命移轉:台灣觀察創作》。本畫冊紀錄了她在台灣進行的在地生活觀察,除了對台灣的工廠、田野,小販等地域記憶,也收錄了當時在路由場域中舉行的「週五下班夜」等行為藝術速寫紀錄。歐哈拉將她的「生命移轉」系列視為一個在時間洪流中的紀錄,以介於具象/抽象間的手法勾勒出關於生命的演出。
  
摩根・歐哈拉以線條產生的創作也延續到她今日的書寫計畫中。從去年七月川普就職典禮開始,歐哈拉便發起了定期舉辦的「手抄美國憲法」活動。透過書寫憲法,她將過去作為個人創作的書寫,因眾人的參與而擴張為社會性的藝術實踐 。歐哈拉認為,透過親筆書寫,人們可以對文字以及內容產生認同與連結,甚至從段落中發現以往不曾感到動容或發人深省的地方。她希望藉由抄寫鼓勵眾人細讀文字,並從中喚起美國人的公民與人權意識。
 

上海外灘美術館舉辦林天苗個展《体・统》

(圖片來源Photo Credit:上海外灘美術館Rockbund Art Museum)

(圖片來源Photo Credit:上海外灘美術館Rockbund Art Museum)

上海外灘美術館即將於6月26日至8月26日舉辦中國當代藝術家林天苗的首場上海個展《体・统》,並邀請紐約古根漢美術館亞洲藝術部三星資深策展人亞歷山德拉・夢璐(Alexandra Munroe)擔任顧問策展人。

九十年代初,作為中國首批嘗試裝置和錄像製作的女性藝術家之一,林天苗不斷嘗試各種創作媒介,通過具有女性生活痕跡和符號意義的材料如針、棉、線、絲、布,將這些材料加工、纏繞、覆蓋於日常物件上,透露著對日常生活和傳統手工藝的關注和反思,以一種獨到的想像力及視野形成了鮮明、敏感且細膩的個人風格。

《体.統》以人體系統為構想出發,檢視並重新塑造「自我」在社會與技術現實變化中的運作方式。展覽分為四部分概念的探究:“個體意識”、“群體意識”、“公共意識”、“終極意識”,並與樓層相呼應,依次從美術館二樓展廳縱向延伸到六樓,為觀者帶來一場心理和感官上的“意識”之旅。作品涵蓋她二十餘年創作脈絡中極具代表性的裝置作品,以及藝術家自2017年起製作且從未公眾展出的數件玻璃材質的大型交互裝置,屆時,具有文獻意義的手稿也將一併展出。

新加坡泰勒版研究院 STPI 展出 ─ 阿奎禮贊夫婦:碎片與印記

未命名.png

「阿奎禮贊夫婦:碎片與印記」展覽現場照片

阿奎禮贊夫婦於新加坡泰勒版畫研究院(STPI)舉辦各展「碎片與印記」(Of Fragments and Impressions)。藝術家推翻現地裝置作品的無常性,將過去計劃裡出現過的紙箱重新擠壓創作,這不僅延續了作品的生命,更將如此象徵多重意涵的媒材與已身不斷搬遷的經驗連結起來,更以如拖鞋、鐮刀與翅膀等圖案作為日常生活的隱喻,持續探索有關家庭、社會與身分認同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