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斯.古祖瓦德個展由荷蘭藝術組織 Club Solo 舉辦

Kees Gouzwaard solo exhibtion held by Club Solo. Club Solo 舉行之基斯‧古祖瓦德個展現場照

舉行之基斯‧古祖瓦德個展現場照

享譽荷蘭的藝術家倡議組織:Club Solo 多年來與荷蘭與比利時的著名博物館、安特衛普當代藝術博物館等機構策展人合作,定期在荷蘭南部布雷達市歷史悠久的藝術空間中展出知名藝術家的個展,2014 年迄今已經舉辦 27 場精彩的展覽。

目前正展出的第 28 號個展(2020 年 11 月 19 日至 2021 年 1 月 10 日),即為甫於上一檔路由雙個展中出展的藝術家:基斯.古祖瓦德(Kees Gouzwaard)。

展覽中古祖瓦德除了展出新作,也包括過去十五年間的精選作品。「我製作的模型終會崩解消失,但油畫仍在。彩色碎片是聲調。線性和環形運動在此是切題的,格子與即興之間的關係亦是。」——藝術家如此舉重若輕地說明了自己的藝途追索。

羅娜.龐迪克經典作品於德國沃爾夫斯堡藝術博物館展出

德國沃爾夫斯堡藝術博物館展覽「欲說還休 In Aller Munde」(On Everyone’s Lips)甫於十月底正式開幕;該館館藏以現代與當代藝術為主,經常提出深具時代性的展覽命題,是重要的當代歐洲藝術機構。

紐約藝術家羅娜.龐迪克 1990 年代的代表作《小浴女》(Little Bathers)不僅受邀展出,更擔綱展覽主視覺,率先在德國街頭主演這場齒唇的藝術盛宴,以牙齒的符號與隱喻,引領我們探詢時代洪流中的各種異議 。


展覽資訊:
▎欲說還休 (On Everyone’s Lips)
展期:2020年10月31日- 2021年4月5日

法蘭西斯卡.芬納特參展「2020 國際女藝術家澳門雙年展」

Left Image | 左圖: ARTFEM Women Artists International Biennial of Macau|2020 ARTFEM第二屆國際女藝術家澳門雙年展 Right Image|右圖: Franziska Fennert|法蘭西斯卡.芬納特〈Mother Earth|大地之母〉2020, Used ironed plastic bags sewed on canvas, acrylic paint, spray paint, threads|熨燙舊塑膠袋並…

Left Image | 左圖: ARTFEM Women Artists International Biennial of Macau|2020 ARTFEM第二屆國際女藝術家澳門雙年展
Right Image|右圖: Franziska Fennert|法蘭西斯卡.芬納特〈Mother Earth|大地之母〉2020, Used ironed plastic bags sewed on canvas, acrylic paint, spray paint, threads|熨燙舊塑膠袋並縫製在帆布上、丙烯酸塗料、噴漆、棉線, 90 x 120 x 7 cm|35.4 x 47.2 x 2.8 inches
Image Credit|圖片來源:Rangga Purbaya

旅居於印尼日惹的德國藝術家法蘭西斯卡.芬納特(Franziska Fennert)現正於2020 ARTFEM 第二屆國際女藝術家澳門雙年展中展出裝置作品,以回應本屆雙年展主題:「本然」,對「自然環境」這一全球性的話題進行反思,反映人們對環境應有的作為。

透過兩件裝置,藝術家想表達:「大自然如同我們延伸的身體,我們需要重新定義與自然的關係,從剝削轉為合作。」


展覽資訊:
▎2020 國際女藝術家澳門雙年展
展期:2020年9月30日- 12月13日

徐瑞謙參與新北市藝文中心《給火星人類學家》聯展

Left Image: Jui-Chien, Hsu and his latest work “Is It a Bathroom?”  Right Image: New Taipei City Arts Center current exhibition“To Martian Anthropologists” 左圖:徐瑞謙的最新作品《是浴室嗎?》|右圖:新北市藝文中心的當期展覽《給火星人類學家》

左圖:徐瑞謙的最新作品《是浴室嗎?》(Is It a Bathroom ?)|右圖:新北市藝文中心的當期展覽《給火星人類學家》(TO MARTIAN ANTHROPOLOGISTS)

台灣新北市藝文中心為集合演藝廳、展覽廳、市立圖書館及黃龜理紀念館等多元的藝文空間,此中心策辦各式展演活動,提供民眾多元、優良的藝文欣賞空間。

圖片中的《是浴室嗎》(Is It a Bathroom?)由徐瑞謙親手將 100 kg 的肥皂一鍋一鍋的煮融,再將肥皂液體重建成一整塊的正方體,好似立體四面的畫布也像一塊充滿肌理的大理石,但不論看到的是什麼,都能感受到肥皂立方中蘊含的時間與空間的詮釋、物質在流體與固體間的轉化。

展覽資訊:

▎給火星人類學家
展期:8月4日- 9月28日

基斯.古祖瓦德捎信

Image|圖:Dutch artist Kees Goudzwaard’s studio at home, located in Belgium due to the COVID-19.基斯.古祖瓦德因應疫情在比利時的家中設立工作室

Image|圖:Dutch artist Kees Goudzwaard’s studio at home, located in Belgium due to the COVID-19.基斯.古祖瓦德因應疫情在比利時的家中設立工作室

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影響下,我們想傳遞荷蘭藝術家基斯.古祖瓦德(Kees Goudzwaard)在隔離下的創作近況給關心他的朋友們。而以下為基斯.古祖瓦德想分享給我們的近況。

我自己的住家是位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在這個封鎖的五週裡, 如目前大多數的城市一樣,現在只能待在家中,除了我想我真的需要剪頭髮外,我過得還算不錯。 通常我每天都以開車通勤,行駛約 60 公里到達位於我在荷蘭的大工作室,但現在我無法跨越國界。因此我不得不立即在家中建立一個大小適中的簡易工作室,這幾天我一早起來即可在大約 30 平方米的範圍內進行小型和少量的創作,這樣的改變對我而言是很難的, 但這種創作方式也有它的益處,其一是能鞏固創作品質。 在家裡的房間裡創作,讓我離圖像相當近、也貼近每個細節, 令我不禁想著:中世紀修道院裡的文人雅仕的生活也是如此嗎? 而不論從字面上或是象徵意義上來講,圖像也更加貼近彼此。跟以往不同的是,現在的我不再像平常那樣在畫布上繪畫油彩,而是在紙板上使用某種水粉顏料繪畫。 這種顏料會立即乾枯,且具有啞光的質地,近似於紙的表面。使用了這種新的繪畫媒材,就如外頭安靜的街道一般,增添了股不同以往的氛圍。

如今,我可以更快速地創作小型的硬紙板作品,所以這或許是重新考慮我抉擇方式的正確時機。在創作油畫時,我習慣花很長的時間做出最後的決定,以確保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油彩是種緩慢成型的媒材,所以可以很輕鬆的慢慢創作,而我開始意識到對我來說很重要的是:每個圖像都擁有自己的性格和張力,並非僅是作品的另一部分,但考慮到這一點,我經常會拋出許多其他選擇,這些選擇後來可能同樣有用。在製作過程中,我會忘記它們或將其丟失。

對我來說,封鎖的情況——讓我有機會探索我創作的每個圖像中包含的多種選項和隱藏的可能性。強制隔離的居家防疫,創作的作品形式和可使用的新材料減少了我做出「唯一正確的選擇」的壓力,並且使我可以更輕鬆、更直接地進行創作。顯而易見地,工作室的改變使我重新評估我的創作過程,這很可能會對我的創作方式產生長遠的影響。

美國藝術家羅娜.龐迪克作品〈蜷曲的灰〉於路由藝術 B1 展間展出

Image|圖片: Rona Pondick, Curly Grey, Pigmented resin, acrylic, and epoxy modeling compound 51.1 x 46 x 46.4 cm | 20.1 x 18 x 18.3 inches,2016-18|羅娜.龐迪克,蜷曲的灰, 著色樹脂、壓克力、環氧樹脂建模、化合物 

Image|圖片: Rona Pondick, Curly Grey, Pigmented resin, acrylic, and epoxy modeling compound 51.1 x 46 x 46.4 cm | 20.1 x 18 x 18.3 inches,2016-18|羅娜.龐迪克,蜷曲的灰, 著色樹脂、壓克力、環氧樹脂建模、化合物

|作品介紹

甫獲得美國藝術與文學學會藝術購買獎的路由代理藝術家羅娜.龐迪克,我們可從最新畫冊《羅娜.龐迪克作品集:2013 - 2018 年》揭開這位偉大女性藝術家的風姿萬千、以及她藝術實踐轉向的契機。
 
羅娜.龐迪克作為一名永遠自我革新的探險家,有著跟隨直覺的率性、對材料的鍾情與解決技術問題的能力,使她得以不間斷她追求智性的旅程。而龐迪克熱衷實驗的癖性,使其藝術始終蘊藉多變性格與觀看向度。
 
最新畫冊裡帶來她過去五年的嶄新創作。熟悉龐迪克的路由藝術朋友可能這麼提問:何以這五年的作品大大偏離了她十五年來製作的不鏽鋼雕塑呢?儘管其中仍可見到熟稔元素——嫁接異類物種身驅的人頭和手——然系列新作多由樹脂、丙烯酸樹脂和環氧化合物製成,呈現龐迪克不同於以往的清晰手作痕跡。此外,作品顏色亦自早前的黑白色系跳轉為紅色、水綠、深藍、綠、黃;半透明的作品質地隨著光線射角與觀眾的視域移動而變幻萬千。色彩的增添和新媒材的把玩使其作品迸發新的視覺衝擊和情感基調。
 
迫降的命運變奏:以「我的」身體為創作新軸
 
2006 年,龐迪克發現罹患頸椎性脊髓病,這使一慣「以手思考」的龐迪克極為灰心。透過一年來努力的復健與堅強的意志力,龐迪克身體狀況漸入佳境,然手術與疾病仍然徹底改變了她的工作與生活,如今,在工作室裡,她必須編排各項作品的移動途徑以確保不會傷到自己。重新學習怎麼使用她的雙手亦是重新定義她與藝術創作間的關係,身體對此時的她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從八零年代開始,身體就是我的創作主題。」她說:「可現在,主題是『我的』身體。」
 
躍進的主旋律:新作中媒材與色調的革新
 
康復初期,龐迪克了解到她必須找尋無須前往鑄造廠耗、時費力地澆鑄鋼鐵的創作方式。2013 年,她放棄了金屬澆鑄,並展開新的技術探索——環氧樹脂——濕時如泥土般可塑,乾時如石塊。一旦它乾燥,她便開始增補或雕琢;當它終於從爐中成形時,龐迪克便鏤刻、打磨、美化它,直至達到她的理想為止;壓克力則用於製作基座與包殼。她找出如何將這些不同媒材無縫接合的方法;而藝品保存者則在考察質料屬性後向她提供相關建議。
 
色彩也為龐迪克的新作增添了可親性。以照片沖洗的原初色相──洋紅、青色、黃色為基,隨後添上綠、藍、黑、白,便構成了龐迪克的調色板。運用這些「非純色」而非慣常的紅、黃、藍三原色,使她能翻轉一般的視覺預設。龐迪克熱切探索色調在樹脂與壓克力中的轉化,形塑色彩自身的特質與表態。
 
新曲的創生:龐迪克新作中的空間感與戲劇張力
 
龐迪克期望她的作品能擁有自身的空間感,意味著作品在其展出的場域外,能自行拓出一個供觀者沉醉其中的異世界。譬如《靜坐之黃》被置於比例諧和、與雕塑融為一體並成為其領地的基座上。當我們繞雕塑而行,那造型奇異的雕塑,宛若歷經風霜的潦倒之士;從背面觀之,卻成了引人酸楚的棄嬰。觀看視角所致的認知差異誘發了觀者的同理心,並和緩了這可怕造物在人心中竄升的驚駭。
 
受其身體困難的影響,龐迪克新作激盪出的情緒特質比以往更為幽暗。在《顛倒黃綠》中,一個擁有閃亮金臉的人頭被倒吊在裝滿溶液的長方體中,一支意味不祥的插銷取代了他的脖子。它可被視為一個甲醛標本,但死亡卻以一更邪惡的形式迫臨——毫無疑問地,龐迪克創造出宛如戲劇作品裡頭陰鬱的犯罪氛圍。
 
又在《橘粉綠灰》中,水色基座上真人尺寸的橘色腦袋安坐於粉紅腦袋前方;其後承接的是它細小的蛙狀軀體。這些突變、卻逼近人形的異質拼貼結果,宛如我們所置身的、那夢魘般的世界:人人皆自囚於自己的身體裡,被隨時可能傷殘的軀體限制。這是許多人有幸不必面對的殘酷事實,而龐迪克卻須直接與它抗衡,而藝術則是她永不妥協的回應。

美國裝置藝術家與攝影師佩塔.科因名列新書《偉大的女性藝術家》

圖片來源|Image Credit: Phaidon 

圖片來源|Image Credit: Phaidon 官方網站 official website

《偉大的女性藝術家》(Great Women Artists)是有史以來最全面的女性藝術家書籍,網羅超過 400 件引人入勝的藝術品、並展示了五個世紀以來令人著迷的女性創造力:佩塔.科因(Petah Coyne),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海倫.佛蘭肯瑟勒(Helen Frankenthaler),艾格尼絲.馬丁(Agnes Martin),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都名列其中。在博物館、美術館和藝術市場中,以往多被忽視的女性藝術家正以不可抵擋之姿崛起,並逐步獲得認可價值。

書中不僅引介藝術家的代表作,更穿插簡短評述,巧妙地揭示了一個饒富興味的藝術史,更為這個時代開闢了多元發聲的蹊徑。一如《紐約客》點評:“真正的改變上演中,女性藝術家的名字在今日被人提起。儘管如此,女性才正要覺醒。Nunu Fine Art 與您一同見證,女性大放異彩的時刻到來。

恭喜美國知名雕塑家羅娜.龐迪克榮獲美國藝術與文學學會之藝術購買獎

e2505ae8-1c20-40e2-992d-7635874e65e6.jpg

該學會的藝術購買計劃始於 1946 年,目標是將才華橫溢的當代美國藝術家之作品展示於全國各地的博物館中。而自該計劃啟動以來,美國藝術與文學學會已花費將近 500 萬美元購買了超過 1200 多件的藝術品。 

路由藝術 相當榮幸地曾於今年初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出羅娜.龐迪克的雕塑作品,而她榮獲美國藝術與文學學會之藝術購買獎的作品,目前正於學會舉辦之「Invitational Exhibition of Visual Arts」中展出,並將續展於 5 月下旬開幕的「Ceremonial Exhibition: Work by New Members and Recipients of Awards」。

羅娜.龐迪克作品 〈樹上的頭〉於美國達拉斯納榭雕塑中心展出

展覽介紹 | Exhibition

於 1952 年出生於美國紐約的藝術家羅娜.龐迪克,自 1984 年以來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畫廊舉辦了多次個展,雕塑作品被收錄在 200 多個聯展中,同時作品也曾收藏於全球各大機構,包括劍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oMA,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龐畢度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等。其中一件於 2006-2008 年間完成的雕塑作品「Head in Tree」近日展出於美國達拉斯納榭雕塑中心,這間位於達拉斯藝術區的中心地帶的雕塑中心,為世界數一數二收藏現代雕塑作品美術館,擁有300多件傑作,如 de Kooning,di Suvero,Giacometti,Hepworth,Kelly,Matisse,Miró,Moore,Picasso,Rodin,Serra等等。


美國藝術家羅娜.龐迪克作品於美國藝術與文學學會之畫廊盛大展出

圖片來源|Image Credit: 羅娜.龐迪克官網 Rona Pondick's official website

圖片來源|Image Credit: 羅娜.龐迪克官網 Rona Pondick's official website

美國藝術與文學學會成立於 1898 年,由美國最負盛名的藝術家、建築師、作曲家與作家組成,早期成員包含知名印象派畫家威廉・馬里特.切斯、雕塑家奧古斯都・聖高登、作家馬克.吐溫與伊迪絲.華頓等。透過獎項頒發、藝術品與手稿展示、新興音樂劇演出資助及藝術品購買並捐贈至全國各大博物館等方式,美國藝術與文學學會期許能促進國內文學、音樂與美術蓬勃發展。 

今年 3 月 5 日至 4 月 5 日,美國藝術與文學學會將從該學會成員提名的 150 多位創作者中,精選出 28 位當代藝術家的繪畫、雕塑、錄像、攝影與紙上作品,於頗負盛名的奧杜邦台歷史區美國藝術與文學學會畫廊展出。路由藝術所代理之藝術家羅娜.龐迪克即是獲選的藝術家之一,參觀民眾不僅能透過此展覽,看見其追求知識、理解萬物的渴望,更能親身感受其雕塑作品的實驗性的創新勇氣與豐富多變的獨特魅力。

台灣藝術家許哲瑜作品《副本人》榮幸受邀參與 Rencontres Internationales Paris / Berlin 2020

圖|Image: 副本人 Single Copy,單頻道錄像、玻璃纖維雕塑Single channel video, FRP sculpture,                                                 21'17'',2019,1/6+2AP

圖|Image: 副本人 Single Copy,單頻道錄像、玻璃纖維雕塑Single channel video, FRP sculpture,21'17'',2019,1/6+2AP

今年「相遇國際錄像藝術節」將於巴黎羅浮宮、大皇宮和龐畢度中心盛大展開。作為歐洲指標性錄像藝術平台,致力於動態影像的當代實踐與批判,各國電影/當代藝術/數位藝術工作者、學者、客席策展人、藝文組織要角齊聚一堂,藉辯論、圓桌會議、論壇、計畫性創作等多元形式,企圖建構教育轉向的多義性展演,以此作為遊走異質媒材與邁向諸眾的終極手段。

而甫獲得 2019「HUGO BOSS亞洲新銳藝術家大賞」的台灣藝術家許哲瑜,其作品〈副本人〉更榮幸受邀參展。許哲瑜使影像投映與雕塑形式雜交,蘊藉其得天獨厚、沾染荒謬況味的表徵手法,傳遞著疏離、陌異的視覺語言,進一步操演鎔鑄社會時事和藝文情事的開放性演繹。

彼得・辛莫曼畫冊由路由藝術與德國 Leopold-Hoesch-Museum 合作出版

圖|Image: 彼得.辛莫曼的最新畫冊《抽象》Peter Zimmermann’s latest catalog “Abstractness”

圖|Image: 彼得.辛莫曼的最新畫冊《抽象》Peter Zimmermann’s latest catalog “Abstractness”

德國藝術大師彼得.辛莫曼的最新畫冊《抽象性》(Abstractness)是由路由藝術與位於德國迪倫的 Leopold-Hoesch 博物館合作出版。在此畫冊中,我們可以看見在早期創作生涯中,藝術家如何以環氧樹脂畫《米其林》與《多語者》展示圖像是怎麼讓人們走入更寬廣的世界、同時又限縮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並進一步了解彼得.辛莫曼在九零年代早期,對數位媒體發展與大眾藝術複製的反思,以及對影像如何形塑我們與藝術間的關係、新的再現可能如何形塑我們的想像力的探索。

為了提供民眾更多欣賞辛莫曼的作品並了解其創作概念的管道,路由藝術非常榮幸能與 Leopold-Hoesch 博物館攜手推出此畫冊,並在此書中收錄彼得.辛莫曼的早期精彩作品與數件當期的精選創作。

佩塔.科因於邁阿密弗羅斯特藝術博物館舉辦講座

Petah Coyne.1.jpg

弗羅斯特藝術博物館為南弗羅里達州最大型的學術型藝術博物館之一,提供超越文化與時間界線的世界級藝術作品,弗羅斯特藝術博物館的永久收藏共有 6000 餘件作品,其中包含美術館的代理強項—— 1960 到 1970 年代的美國印刷藝術、攝影作品、西元前 200 年至 500 年的前哥倫比亞時期藝術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當代藝術作品。

2004 年至今,弗羅斯特藝術博物館每年皆會在巴塞爾藝術展邁阿密海灘展會期間舉辦早餐盛宴,民眾可在此活動中免費參加著名雕刻藝術家的講座,也會有雕塑公園及展覽的導覽,而此活動今年來到第 15 屆,羅斯特藝術博物館邀請到同時身兼當代雕刻家及攝影師身份的佩塔.科因作為講師,不論是佩塔從天花板懸吊亦或者是放置於地版上的作品,皆充滿著精巧的細節,而佩塔.科因使用熔融蠟、絹花、奢華的織物和動物標本等等多樣化媒材,展現出歌德風格的敘事卻同時帶有洛可可的影子。

佩塔的作品被許多美術館永久收藏,例如:MoMA,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等等大型機構,同時榮獲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Award, thre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Awards,以及 The Pollock-Krasner Foundation Award 等美國知名藝術獎項。

安娜.特蕾莎.巴博扎於 Australian Tapestry Workshop 駐村創作

成立於 1976 年的 Australian Tapestry Workshop 為國際手工編織掛毯中最著名的工作坊以及創造機構,其致力將編織掛毯的藝術發揚光大,Australian Tapestry Workshop 承襲自 15 世紀的編織技法,積極與當代著名的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合作,將編織傳統文化保存並創新,雪梨歌劇院建築師約恩.烏松、英國抽象藝術家帕特里克.赫倫、澳洲著名畫家阿圖.博伊德等知名創作者都曾與 Australian Tapestry Workshop 合作過。

儘管當代掛毯藝術逐漸復興並於全球蓬勃發展,Australian Tapestry Workshop 仍保持在國際領導者的地位,並於澳洲國內各地舉辦展覽,其生產的掛毯更被許多公共或私人機構所收藏,如澳洲國家美術館、雪梨歌劇院、墨爾本藝術中心、國會大廈等。本月於路由藝術《直指心中的無懼:當代女性藝術家聯展》中展出的秘魯藝術家安娜.特蕾莎.巴博扎近日也受邀至 Australian Tapestry Workshop 進行駐村創作,藝術家安娜的作品經常將傳統編織與繪畫、攝影等媒材結合,這樣創作概念正與 Australian Tapestry Workshop 的發展理念不謀而合,讓傳統織品有了當代創新的樣貌。

艾佛雷多和伊莎貝爾.阿奎禮贊作品於韓國釜山雙年展展出

過去幾年,韓國釜山雙年展皆於釜山引人入勝的海邊舉辦,結合藝文與自然環境,創立出獨一無二的展覽形態。

2019 年的釜山雙年展海洋藝術節以《回顧與人類共存的自然與生態》為主題,探討近幾年全球熱議的環境議題,試圖藉由雙年展傳達對自然生態的關懷,不僅將環境議題擴展至個人、社會及人類三個領域,更將揭開檢視深埋於表面下的傷痕。

此次雙年展展出近12個國家、20位藝術家與團隊的21件藝術作品,菲律賓藝術家艾佛雷多和伊莎貝爾.阿奎禮贊也以他們獨有的裝置藝術參與這場盛會。

羅娜.龐迪克作品《狗》於加拿大雷米現代藝術館展出

加拿大雷米現代藝術館將於 2019 年 10 月 5 日至 2020 年 3 月 22 日舉辦索納班德家族收藏展,索納班德家族為深具影響力的藝術經紀人,由伊萊亞娜.索納班德(1914 - 2007)、麥可.索納班德(1900 - 2001)夫婦及養子安東尼歐.霍曼共同經營,為全球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之一。

因對藝術家充滿信任與信心,索納班德家族經常於藝術家早期的職業生涯中幫助他們,並協助在歐洲創作的美國藝術家及在美國創作的歐洲藝術家進行交流且開拓新市場,索納班德家族對藝術家的發掘與支持進而影響當代藝術的發展,包括普普主義、極簡主義、概念主義、新寫實主義、貧窮藝術、新表現主義、新幾何概念主義、攝影概念主義等。

這次於雷米現代藝術館展出的索納班德家族收藏展,展出 100 多件來自 67 位藝術家的作品,涵蓋了70年的藝術創作脈絡,藝術家羅娜.龐迪克(Rona Pondick)的作品《狗》也參與了這次的展出。這檔收藏展首次於加拿大展出,更是北美地區迄今最完整的展示。

彼得 · 辛莫曼於德國辛德爾芬根城市美術館舉辦個展

彼得.辛莫曼近期的作品現正於德國辛德爾芬根城市美術館展出。身為當代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他時常結合複雜的圖像演算法與實體媒材如樹脂、壓克力和油彩進行創作。其乍看抽象的圖像其實是經過數位影像精密計算,進而以畫布、筆刷逐層模擬完成。

彼得也不斷嘗試新型媒材,本次個展除他具有高度辨識性的樹脂繪畫,更呈現了他紀錄其創作過程的動畫影像,以及一件用貼紙創作卻看似 3D 牆面、貫穿成個展場的大型作品。此盛大的個展佔據了 11 間展間,涵納多種媒材、一同建構其整體的創作理念。

阿里・貝瓦吉受邀於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展出

〈臉|The Face〉,炭筆於紙|Charcoal on paper,130 x 150 cm|51 x 59 inches,2018

〈臉〉|The face,炭筆於紙 ( Charcoal on paper ),130 x 150 cm/51 x 59 inches,2018

旅居蒙特婁的印尼藝術家阿里.貝瓦吉(Ari Bayuaji)受到「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的邀請,挑戰於場域內長達 98 公尺的狹長空間中裝置一系列作品。此次展覽包括貝瓦吉本人尤善的雕塑裝置、繪畫與紙上作品等,經用不同的媒材呈現名為「自畫像」的個展。展覽將在明年的 1 月 17 日盛大開幕。

鄭婷婷於2018年青年策展人計畫《林中的樹倒下而沒有人在》展出

圖片由藝術家與何兆南提供|Photo credit to Artist & South Ho

圖片由 藝術家 與 何兆南 提供

自 2014 年以來,青年策展人計畫成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年度盛事,其宗旨為探索當代藝術展覽的意義及創造新的策展可能性。香港藝術家鄭婷婷在今年的獲獎展覽之一《林中的樹倒下而沒有人在》展出其作品,主題圍繞日常觀察及對個人回憶的重新想像。由陳子澂、張瀞尹策劃的展覽《林中的樹倒下而沒有人在》,其標題源於古老的哲學難題,試圖探討我們所認知的世界是否僅侷限於人類可用的感官總和,而非物質本體的總體。  展覽中的作品聚焦於藝術家對認知與現實之間的衝突與連結,或質疑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界限,或探索其作為個體或藝術家的經歷。

佩塔・科因 榮獲布魯斯博物館第10屆藝術榮譽獎

〈無題#1408 (迷失的風景)|Untitled #1408 (The Lost Landscape)〉,2015-18

〈無題#1408 (迷失的風景)〉|Untitled #1408 ( The Lost Landscape ),2015-18

佩塔・科因(Petah Coyne)在布魯斯博物館(Bruce Museum)的第 10 屆藝術榮譽獎獲得榮耀,此獎項旨在表彰傑出人物對藝術界的貢獻。在此同時,科因通過提名入選美國國家設計學院,其為美國藝術和建築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